变法路上王安石的诗词与心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时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眼前正是一幅盛世景象:“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然而“繁华竞逐”勾起的却是另一种心绪:“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源自杜甫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隋文帝的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朱雀门攻入金陵,其时陈后主尚与宠妃张丽华在结绮楼上寻欢作乐,乐队还奏着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可为何生逢如此“盛世”,前途光明的他却产生了“变法图强”之心?
一、变法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踌躇满志的济世胸怀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此后辗转于各地任职。这期间看遍了人民疾苦,并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这
期间的诗作中王安石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由此充满了济世情怀,并闪现着强烈的理想主义思想。
庆历六年(1046年),北方遭受严重的旱灾,王安石在去京师的路上感受到这一严酷的社会现象,写下了一首七言古诗《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
王安石的古诗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诗作一方面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苦难生
活,道出了赋税、边患、饥馑、徭役、流亡的种种苦难,字字句句包含血泪。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诗人向往的唐太宗贞观之治。从中可以看出改革前的北宋社会面临的问题:“内忧与外患”,如何解决这个社会危机呢?变法图强,这样的变法背景就解决了。
正是这样真切地体会了百姓的疾苦,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种局面。也正是这个时期,一个远大的政治抱负开始在年青的诗人根发。而《次韵和甫咏雪》就是诗人借物言志来抒发自己大济苍生的胸怀。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诗人将自己希望润泽天下苍生的政治抱负比作覆盖仓茫茫大地的白雪,也寓意着自己想改善百姓困苦生活的内心思想,这个时期王安石所任官职虽然不高。但在任职期间,他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扩办学社,为他任职地的人民做出了实质的贡献。
二、变法过程中坚定的意志与对变法前景的乐观情绪
1067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为帝,王安石收到了神宗的信任和器重,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直至尚书仆射即宰相一职。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变法开始之际正值新岁,普通百姓家家户户辞旧迎新喜乐融融。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我们熟知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人描写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和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自己意图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决心,诗中的是喜悦不言而喻的,然而他能将“改革春风吹满地”吗?从变法内容看,有主观愿望,也有可能实现愿望,于是引出变法内容与分析。
熙宁二年到熙宁六年是变法的高潮期。王安石收到了神宗皇帝的高度信任,全面议行新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大致即抑制土地兼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提升军队战斗力,总结即为“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王朝立国近百年逐渐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的纲领措施与司马光为首的一大批保守派的政见不和或者触犯了部分保守派的切身利益,遭到了强烈的反对。王安石所拟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
及斗争。面对重重阻力和困难,王安石以坚定的自信坚持着自己的主张。这时期的《咏竹》就直接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难的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