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石晚年的心境、诗境与诗风
作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除了在北宋政坛上叱
咤风云以外,他在文学领域内也有很高的成就,流传下来的诗文多达一千五百余首,尤其是在他晚年退隐钟山之后,整体的风格和心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针砭时弊、描述社会现实转变为后期的寄情山水、借物言志。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在中国古诗中有何独特的魅力,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晚期诗风诗境的变化
王安石年轻时写的诗歌并不注重辞藻的华丽和各种修饰,以描述社会现实、针砭时弊、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为主,到了晚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咏物写景的抒情诗为主,再加上王安石晚年对佛理也有了很深的研究,所以他晚期的山水里往往还蕴含着佛教的禅理,具有非常独特的意蕴,往往能从很平凡微小的事物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怀。例如,“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中把山水写得活灵活现,表达了王安石退居田园的闲适心情;“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岁晚》)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和美好事物的心情;在“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
袅垂。”(《南浦》)中运用多种借代手法生动传神,侧面烘托了景
1/ 6
王安石的古诗的无限美好、风光旖旎。在《读维摩经有感》一诗中,“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就引用了《维摩诘经》的内容,表达了人生如梦幻泡影的思想,还有《次吴氏女子韵二首》中“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也借用了《楞严经》的思想内涵,诗人告诉自己的女儿勉励她好好学习《楞严经》,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王安石的这些山水抒情诗立意巧妙、构思新颖,一字一句都有独特的意味在里面,深深地表现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融入自然山水的心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隐隐约约还透露出几分禅意。许多人对此有极高的赞誉,认为这些山水禅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说道:“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谴,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元朝的方回所书《瀛奎律髓》甚至借用司马光的话来称赞王安石的晚年诗作精妙绝伦。
其实早期的王安石对于诗词的艺术表达并没有太过看中,虽然王安石年轻的时候就极具文学天赋,但是他并没有沉迷于文学创作,他的诗作追求的是实用价值,通常都是结合社会现状进行褒贬,没有使用过多的修饰手法。所以他的诗词大都反映了社会现实,抨击社会上的黑暗面,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积极有为的入世思想,希望能够改变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推动国家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王安石在熙宁二年(1069)写
2/ 6
的《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达了他对商鞅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坚定变法的决心。但是在晚年经历了政治动荡以及亲人的相继离世以后,王安石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隐居钟山使他的生活慢慢趋于平静淡泊,这样的变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比如在“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径暖》)这首诗中,作者描述了恬淡美好的乡村生活,看似平淡,实际上则表达了王安石对桃花源式的生活的美好向往。在《初夏即事》一诗中的“晴日暖风生麦气,绿荫幽草胜花时”、《钟山晚步》中的“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与道原游西庵遂至草堂宝乘寺二首》一诗中的“微风澹水竹,静日暖烟萝”等等都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浑然天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在王安石早年也有不少佳作,但其意境和思想与晚期相比仍有很大的差别。此外,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和被迫辞官的失意使王安石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他的诗词虽然不再立足于社会时弊,但却寄情于山水田园,逐渐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二、作品风格剧变的原因
王安石晚年诗歌里情感思想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从针砭时弊的政治诗向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的转变;从古诗、乐府等长篇
3/ 6
诗体向律诗、绝句的转变;从反映客观世界的纪实性诗歌向展现自我精神世界的抒情性诗歌的转变;从雄直劲峭诗风向寓激愤于恬淡诗风的转变。对于这种转变尤其是对王安石晚年诗风的认识,一般认为是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王安石晚年两次被罢相,变法被迫停止,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造成了他心境上的剧烈变化,引起了作品风格的变化,而在辞官回乡之后,远离了官场的纷扰,隐居在偏僻安静的钟山,在山水田园间心情也就自然地慢慢趋于平静,投归于自然中了。虽然王安石第一次辞相,离开了朝廷政治中心,但是王安石的抱负还没有完全施展开来,变法还没有成功,所以那时的他是渴望重回官场获得重用的,他在《古松》一诗中用“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一句表達了珍视人才重视人才的意味,借用古松的奋发向上隐喻自己的内心志向,希望得到有才之士的赏识。还有“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馀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等作品都表达了王安石渴望一展抱负、获得朝廷重用的志向;而在熙宁七年四月,新法的推行遭到了严重的阻碍,王安石又在《杂咏》中说道:“投老安能长忍垢,会当归此濯寒泉”,“勋业无成照水羞,黄尘入眼见山愁”等等都直接鲜明地表现出了王安石激愤难消的苦闷心情,而变法因为当时受到保守派的重重阻挠,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施行,再加上朝廷上的排挤倾
4/ 6
轧,王安石不得不迫于形势辞官归乡,这一次罢相虽然让王安石无限的失意,甚至退隐江宁,但却并
完全打击他想要继续变法重回朝廷的决心。当到了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收到了复相的任命,又重新振作起来,然而当他迫切地返回京城后,却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仅仅数月之间朝廷的气氛已然和之前有了极大的不同,神宗与他的观点渐渐产生了分歧,不再对他的策略言听计从,再加上此时他最为器重的大儿子王雱又因重病去世,王安石身心俱疲、哀伤过度,对于复杂混乱的官场已经无力周旋了。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辞相,这次辞相彻底摧毁了王安石的政治抱负,革新弊政的道路也被迫中止了。王安石在《偶成二首》中用“渐老偏谙世上情,已知吾事独难行”“高论颇随衰俗之,壮怀难值故人倾”“怀抱难开醉易醒,晓歌悲壮动秋城”“三亩未成幽处宅,一身还逐众人行”等诗句形象地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悲凉和内心抱负不被人所理解的感伤,王安石内心的哀伤与叹息都在他的诗词中呈现出来。《怀钟山》中“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钟山。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既包含着作者对政治上失意的愤懑和无奈,也有诗人对于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慨。
但这仅仅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晚年对佛学的研究造成的,再加上王安石本人情感上心理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造成了他晚年思想及诗风的转变。王安石晚年作品以咏物写景的抒情诗为主,在山水田园间感悟自然和生活,字里行间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