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字的寓言故事
篇一:西方经典寓言故事 [1500字]
    1.徒劳的寒鸦
    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  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  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  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  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  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这故事是说,借助别人的东西可以得到美的假象,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剥离时,  就会原形毕露.
    2.两只口袋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他们每人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  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  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
    这故事说明人们往往喜欢挑剔别人的缺点,却无视自身的缺点.
    3.《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4.《列那狐的故事》的简介
    季诺夫人编著的《列那狐传奇故事》是一本动物故事书。在这个动物世界里,弱者常被强者吞食,愚者常被智者利用,而总惹是生非、闹得鸡犬不宁的一个特别人物,却是只狡黠的狐狸。列那狐这个在法国流传千年的动物故事,让小读者们感受到非同一般的阅读乐趣。在动物的世界里,强与弱,智与愚,被那只叫做列那的著名的狐狸,及狼和狮子和其他伙伴们演绎得精彩纷呈.
    文章中其它的人物描写形象逼真,如贪婪凶悍的雄狼叶森仑,胆小怕事的兔子兰姆,自视公正的狮王诺伯勒,机灵精明的雄猫梯培等等。
    5.水手与大海
    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水手刚出海就遇到大风暴,经过一段时间与暴风的搏斗,水手掉落到大海里,被风浪冲上了沙滩。
    风暴消失了,水手醒了,浑身巨痛。这时的大海风平浪静,跟昨天汹涌的大海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于是水手生气了,望了望大海,咒骂起大海来。
    海女神听不下去了,她浮出海面,向水手解释。原来是风神搞的鬼。水手相信了她的话,但水手又说:“如果没有风,我怎么航行呢?”
    读了这篇寓言,让我明白了:评价一个人,应该既看到他的短处,又要看到她的长处。如果因为一个人有某种缺陷就否定其价值,而不去学习和利用长处,那么许多有利的条件就会失掉,使可能完成的事情变得复杂、困难起来。伊索寓言故事大全
    6. 狼与鹭鸶
    狼吃东西的时候,肉里的一小块骨头卡在喉咙里,吞不下去,很疼。他四处奔走,想到什么办法减轻痛苦。
    他为了让人相信说道:“如果能取出这块骨头,我付出什么都可以。”
    最后,鹭鸶同意试试看,他让狼张大嘴,然后将长长的脖子伸进狼的喉咙,用尖嘴叼出骨头。
    鹭鸶问:“你给我什么报酬?”狼露出他的牙齿,说:“喂,朋友,你能从狼嘴里平安无事地收回头来,这就是报酬。”
    寓意: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是不会因为得到别人的帮助而心存感激的。
    篇二:《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1500字]
    《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黄晓静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2300)
    摘要:《百喻经》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间故事口头流传,集体特性,体现普通平民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 :百喻经;民间文学;愚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百喻经》是永明十年中(493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将这些比喻合成一部经书。共有一百件故事。天竺僧伽斯那集此故事,宣扬大乘佛法教义,专为教
    [1] 导人们学习佛理。“??为新学者撰写此经。”
    全书应有故事100则,但实际只有98则。是亡佚与否目前很难考证。现存《百喻经》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一种是四卷本,如《高丽藏》三十卷所收,一种是二卷本即民国三年(1914)金陵刻经处由鲁迅先生施资刻印的。
    总体上看来,《百喻经》的每则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喻义和故事,喻的部分主要讲从故事中得到的佛理和修行方法等。故事部分主要是一些有情节的事例。从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多方面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特点。[2]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是具有特的文艺现象。“民”在“五四”时期指的是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民众”重点指的是下层平民。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是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一、 口头流传的特性。古时候的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写字,因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具有短小、简单、口语化的特点。因为口头流传,太长会记了前边忘掉后边。
    《百喻经》共98则故事,最长的是第65则《五百欢喜丸喻》,这则故事长达800字左右,
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一些,起因是妇人荒淫,设计谋害其夫,但久久不能如愿,恰好遇到丈夫出使邻国,妇人就造500个有毒的面团,叫欢喜丸,给丈夫做干粮,想要丈夫路上吃,好毒死他。可是,这500个欢喜丸在路上被盗贼吃掉了,贼都死掉了。国王知道后赞叹他有本事,认为他很勇健,就厚加赏赐。国中的大臣对他生出妒忌之情,唆使国王让他打狮子。这个男子不会打狮子,只能爬上树躲避凶险,碰巧刀掉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狮子死掉了。国王更加钦佩他的本领。“时彼国人卒而敬服,咸皆赞叹。”这则故事情节较曲折生动,主人公的命运有起有落,结局也出人意料。 这个寓言故事是百喻经中最长的了,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情节。其余的故事都在100字左右。除去喻的部分,故事内容更短,平均60字左右,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情节就更加的简单如第1则《愚人食盐喻》,讲一个愚蠢的人觉得菜中放盐是美味,于是就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又如第43则《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这则故事只有20字,是短小篇章。情节复杂会记不住人物的关系,口头流传就容易带一些要讲故事的口头禅。如“昔有愚人”“昔有一人”“昔时有人”“昔时有一女人”,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民间文学用这种故事开头。口头流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富有特征的语言。
    二、 集体性,又叫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是民
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体创作,体流传的并具有体性的思想感
    情和为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个体作家强调创作的个性和作品的个人化风格。[3]
    首先,《百喻经》的体性体现在体创作,体流传。比如“乘船失盂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起,後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於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疑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风吹草动不别。汝昔失时,乃在於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吕氏春秋·察今》则作: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刻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乘船失盂喻”和我国先秦的《吕氏春秋》中的刻舟求剑很相似。[4]
    又如《孟子》中有“揠苗助长”,而《百喻经》卷二有“斫树取果喻”,
    两个故事都旨在说明为了图眼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
    《百喻经》中的“磨大石喻”讲述愚人打磨大石以作小小的玩具牛,不仅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而且做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撰者首先否定了这种“用功既重,所期甚轻”的人生态度,进而激励人们应当志意高洁,远求胜果。这与我国传统的思维定式大相抵触。这些寓言故事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传,反映出了《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集体流传特点。
    其次,民间文学的体性在表现内容上反映特定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百喻经》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愚人文学。在建构愚人文学之前,首先有必要对“愚人”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则复杂的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愚人”在经历了漫长的语言文化演变以后已具备了多种的涵义。首先,它仍然保留着最初的传说中的含义,即“愚昧无知的人或经常做蠢事的人。在由智者和愚人组成的两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