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详写和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详写和略写的关系: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两种问题的出现。
简笔与繁笔
    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
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游离子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设置悬念石缝间的生命
俗称“结扣子”、“卖关子”,是通过对剧情(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编写技巧。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可分为“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期望式悬念建立在对观众不保密的基础上,它是在观众对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有一定预感和了解的情况下所造成的期待;突发式悬念则主要依靠对观众保密,通过使观众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亦称吃惊或惊奇。)
    倒叙就是一种设置悬念的方式。
    例如《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解放军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创作时曾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如果不开,那就不必在那儿。”前面提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要写到的事物,前面先有交代,这种写作技法这就是所谓的“照应圆合”法。在叙事作文中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能使文章叙事完整、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照应大体上有三种类型:1、首尾照应  2、前后照应  3标题照应
例如:
  (1)首尾照应:在开头提出话题,结尾时作出答案或总结,就叫做“首尾照应”;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紧密呼应。照应形式有
    A、重复照应:重复的方式,或是一字不差;或是只改一、二个字;或只完全重复首尾的一个句子;可以使语言重复,物象重复,感情、景物、天气重复。
B、问答式照应:开篇提出问题,引起下文;结尾在正文基础上,作回答。
C、点明主旨和抒情议论照应:开篇点明中心内容,结尾用抒情议论的方式升华主题。
    例如:
    《风筝》
语法错误    开头: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结尾: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回忆我的母亲》
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结尾: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首尾照应的作用:既给人一种叙事完整、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的感觉,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效果。
(2)前后照应,就是在文章里,前面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互相照应。
例如:
《羚羊木雕》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就会联系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叙事完整,脉络畅通。
  (3)标题照应,可分为三类:首段扣题,尾段照应;卒章显志,篇末扣题;语意扣题,隐形照应。
    《爸爸的花儿落了》
    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个枝子,散散落落地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地球赤道周长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66段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标题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与标题相互照应,标题中明显的,行文中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来
打印机通讯错误照应标题。以题眼为基点,写下去,使文章始终围绕中心主旨运笔。这种方法,也叫“文题照应”,还有的叫“内容与标题照应。”
艾叶的功效    标题照应法的作用:有的文中,多次出现内容与题目相照应。标题是文章“心灵的窗户”,标题往往抽象概括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照应标题,会使主题更加突出。
    双关
    字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含着另一个意思。可分为: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高尔基的《海燕》“让爆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暴风雨”表面指自然界的暴风雨,内含革命的暴风雨。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谐音;]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