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大全
      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辛弃疾诞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苦痛。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与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与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见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详细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接受和实施。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各地上任他仔细革除积弊,乐观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
故国的宏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殊重视伐金的预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理想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
  一、青年时期:《汉宫春·立春日》。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寓居京口时,当时刚刚成家。此词可能是从金人占据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此词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受,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间消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二、青壮年时期:《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举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
南宋已十二年。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词人临亭而立,远看巍巍青山,胸中思绪不免激荡,万般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中年时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巡游,博山风景美丽,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四、晚年时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剧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行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扩展资料
  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辛弃疾有很多与陆游相像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绝望、民族的热忱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爱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心情的体裁。
  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伴侣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肤浅的安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酷热的感情与崇高的抱负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二.描写人生的路的诗句
  说到路,人们自然简单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经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殊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索。
  诗分四节,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憧憬,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需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铺张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由于时间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逝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深思的过程中,他心里或许已经作出了打算。其次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非常幽寂,/显得更迷人,更漂亮”,“很少留下旅人的脚印     ”,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许多旅人脚印     的路。诗人或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头了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特别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由于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最终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今打算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知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明显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好像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