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论_目录
课程简介
第一章 先秦文论
第三节 诗经(附录)
第四节 论语(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二章 两汉文论
第一节 学习要点
第二节 毛诗序
第三节 史记?太史公自序(附录)
第四节 楚辞章句序(附录)
论学习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 学习要点
第二节 典论?论文
第三节 文 赋(附录)
第四节 文心雕心?神思(附录)
第五节 诗品序(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四章 唐代文论
第一节 学习要点
第二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附录)
第三节 戏为六绝句(附录)
第四节 与元九书
第五节 答李翊书(附录)
第六节 与李生论诗书(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五章 宋代文论
第一节 学习要点
第二节 答吴充秀才书(附录)
第三节 仲兄字文甫说(附录)
第四节 书黄子思诗集后(附录)
第五节 答洪驹父书
第六节 论诗诗
第七节 沧浪诗话?诗辨(附录)
思考与练习
第六章 明代文论
第一节 学习要点
第二节 与李空同论诗书(附录)
第三节 市井艳词序
第四节 忠义水浒传序
第五节 雪涛阁集序(附录)
第六节 序山歌
思考与练习
第七章 清代文论
第一节 学习要点
第二节 闲情偶寄
第三节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第四节 论文偶记
第五节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思考与练习
第八章 近代文论
第一节 学习要点
第二节 书汤海秋诗集后
第三节 人境庐诗草自序
第四节 论小说与治之关系
第五节 人间词话(附录)
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论_课程简介 |
“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简称,有时又直接称为“古代文论”。本课程与“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联。古代文论以学习、研究历代文论家的文学批评作品为主;中国文学批评史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理论范围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因此,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 一、古代文论的学习内容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研究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有关文学批评的观念、理论。具体说就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关于文学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这些基本原理涉及到文学的本质、特征,以及文学创作、批评、鉴赏、继承与发展、作家作品等等,几乎与现代人所涉及到的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差不多。我们正是要通过一篇篇古代文论作品,去认识古人对文学原理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理论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论主要是以随笔、漫谈、偶感、评点为主。虽说也有专著专书出现,象南北朝齐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但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这类理论专著不太多。中国古代文论的文体以书信、题跋,序记的形式为多,发展到宋代以后又有诗话、词话的形式。这些著作,不以系统理论为主,但是却保留了大量的文论资料,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文论的重要资料来源。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古代文论往往以研究者直观的、经验性的感悟为主,比较多的从创作主体的体验感受为基点去考察文学活动。这与我们现在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再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审美范畴,如“意境”、“神韵”、“风骨”、“兴象”等等。这些审美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又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中国古人往往不注重对术语作概念界定,而是在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的研究评论中体现了文学批评概念术语的理论意义。 总之,研究古代文论,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掌握各个时代的文学理论基本状况和规律,有助于对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和规律的研究总结。 二、古代文论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本课程采用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作为教材。根据网络学院学习特点和要求,我们规定教材中的部分篇目为学习篇目。具体篇目在每一章里均有说明。没有列入学习篇目的课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不列入考试范围。 本课程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等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这里,向学员提出几点学习要求: 1、认真阅读原文。 读懂读通原文,是学习古代文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对照课文注释,逐字逐句加以理解。要提醒学员的是,古代文论课的原文不太好读,不能希求只读一遍就能读懂。反复多读几遍,就一定能掌握。 2、认真阅读每篇课文的“说明”以及网上课程辅导。教材中的“说明”,归纳了课文所包含的文论观点,指出了该篇课文应该掌握的重点,体现了古代文论课所要强调的学习内容,显然是学员们必须认真阅读的材料。课程辅导则是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再加以条理化的整理,突出重点,帮助学员们掌握。如果学员们能够认真学习“说明”和课程辅导,并牢固掌握知识点,也就达到了学习要求。 3、及时认真做好“思考与练习” “思考与练习”最好以书面形式及时、认真地完成,这是巩固已学知识的必要手段。这些练习题的参考答案都可以在教材里和网上课程辅导中到。 | |
| |
| |
本文发布于:2024-11-06 00:3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标签:文论 中国 附录 学习 研究 课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