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有人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这一源泉的,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也有人认为不尽然。
对此,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有意义的美(一类上)
美有时直击心灵,令人震撼赞叹,有时轻触心弦,令人动容不已……故而,有人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这一源泉的,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诚然,美本身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没有同意、一致的理性标准可加以评判赋分,毋庸讳言,一切基于金钱、效率、社会价值的视角,只会消磨美的光彩、使其黯然失却蒙上世俗功利的灰尘。因而,心灵确可称为美的光的源泉。
何谓“无所谓美”呢?倘若没有心灵的映射,即便是毕加索和齐白石的作品,也实在不过是一幅画作,无美丑之分,唯有以心灵感受其笔触、浓淡,方能感受其美——更遑论生活中寻常事物的美了。然而,假若我用心感受生活之美,欣于所遇之时,蔚蓝的天空也是美的了。劳若倦极之时,路边顽强挺立的小草也是美的。心灵的映射让我们更多地感知美,让美有意义。
进一步来说,心灵的映射让我们发现美,更好地感知事物的美,赋予事物美的意义。刨去功利的工具理性后,心灵的映射赋予客观的事物主观的价值判断,从而让我们获得美的体验。举例而言,当钻石被赋予象征爱的价值时,它的美的体验也由心灵而映射并让我们感知。
同时,心灵映射会因为价值判断而受客观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品牌价值、稀有度、他人的评价等可能给予人虚荣感、满足感等情感价值的满足,会使我们给予事物一层“美的滤镜”,从而虚妄地感受到美,即内心并未真正感受到美,但“价值”上认为它美。这般未曾经过心灵映射的美,我们应褪去滤镜与功利心态更理性地审视美的价值。
反窥当下,现代生活中因互联网上的广泛讨论与营销,而让人们对事物以功利、肤浅、人云亦云的态度去评价、对比它们的美,尽管我们不能全然否认这般比较体系下的“美”的价值,但这些未曾由心灵映射光的“美”,我们应能以理性明辨,让那些真正的美不因此而蒙尘。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说:“人是躺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而当今,“我喜欢”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般心灵映射后的美的看重。除却对个体的尊重,更是发自心灵的价值标准已经胜过客观标准乃至我们可以忽略其他一切客观标准的程度。
因此,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这一源泉的刨去世俗、浅薄、肤浅的——没有心灵的映射的美,那是出于自身的价值标准的有意义的美。
愿心灵而达美(一类上)
庄子以日月为联璧,星辰为珠玑,怀逍遥之心而感知美,怀激扬之心,而感“万类霜天竞自由”之美……我以为,心灵乃美之本也,吾辈需原心灵之径而达美。
高三作文
何为美者?使人陶醉,得以欣赏之事物特征。美不是事物的客观特征,每个人心中的美纷繁各异,正如那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保罗.萨特曾言:“物是自在的存在,”即,事物就是事物本身,原没有“美”的概念,更不要说产生美。而我们人类,作为智慧之生物,早已脱离了停留在事物表现特征的肤浅层面上,像尼采所说的那样,“拥有了主人意识。”我们懂得予事物以意义,在“外部世界的混沌中创造了概念。”美便诞生了,而客观上来看,我们并没有对其作出什么改变,但是却依靠心灵的力量,对事物进行了在构建,这一切非外力所能企及,故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这一源泉。
同时,没有心灵的映射,也是无所谓美的,朱光潜先生曾经提出过看待古松的三种态度:功利、科学或是美的态度。若是只以功利视角,便难免汲汲营营,目光所及,唯有一个“有用”而已。此时,马克思韦伯提醒我们,工具理性主义便压倒了价值理性主义,生活无限被狭窄化,扁平化,难逃如惠子一般击碎五石之葫芦,不见事物美的价值。若是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虽不至于认识囿于局限,但所看到的,也是麦克斯韦伯所说“祛魅”后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用冷冰冰的因果律解释,人与事物之间深藏隐性的关系都被切断。当人与觉得自己与事物之间有明显的隔断时,美便无从产生。如名句所言,“生
活中不缺少美,只有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此“眼睛”乃赋予事物以深层意义的心灵。而无论是功利或是科学态度、终究是以外界身份观察,不能与物产生美的共鸣。
我们的心灵赋予事物以美感,与此同时,有人便生出相对主义的额“唯我论”。既然美是心灵所给予的,那必然是相对的,来自于个人的特定偏好。然而,以赛亚·柏林指出,人类的价值是多元的,但并非主观相对的。
这是因为,任何价值的判断必须依据价值的尺度,而价值尺度不可能由“自我”来发明创造,其必然依据于一个社中的共同背景框区,正如查尔斯泰勒振聋发聩的本真性所提出的那样。
令人痛心的是,今人误解心灵为美的源泉的真实含义、高喊“吾心即为宇宙”,与人类文明所公认之美公开相背,极尽庸俗之论调,又以“我认为的就是美的”为挡箭牌,扰乱了社会审美观。我想,唯有依于心而不全尽于心,方能感悟真正之美。
定乎美丑之分,辨乎唯心论与公认美,需以心之助。愿心灵而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