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翻译中的若干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语言艺术也是精湛绝伦。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差异,诗歌翻译一直都是个难题。本文主要从词类活用、词性转换、古今异义、词类省略、一词多义、比喻等方面论述了古诗翻译中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其中的具体翻译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学英译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纵观古今,古人写诗很注重炼字炼句,以此增加作品的内涵。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也需要注意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艺术特点。本文所指诗歌翻译是狭义的理解,即关于古典诗歌的英译。现将古典诗歌英译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概括如下:
其实,在诗歌英译的过程中遇到这些问题并不稀奇。诗歌翻译讲究的是对原文精准的把握,而且每首诗歌的翻译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读者能领略到原文的意境美和诗歌的韵律美。只有在正确地抓住原文精髓的基础上,通过恰当的翻译手法再现出来,才能够使读者对其精髓有进一步的感悟。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还原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1.诗歌翻译中有时会碰到一词多义,而这些义项往往被译者忽略掉了。比如李白的《行路难》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其中“渡”一次意为越过;
黄河的诗歌第二次意为使动用法,使渡过;而最后一次则为连接副词,表示先前的动作发生的连接状态。这就导致很多译者误译为“第一次渡过黄河被冰冻住了”。如果把它的翻译改成“我第一次渡过黄河时,冰还没有冻住。”那么,整首诗的意思就明朗多了,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2.“但觉两耳重听得,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两耳”一词在该句中有两种解释。译者应该仔细分辨,然后进行选择。“两耳”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表示听觉器官的器官,有听力,故而可译为“ ears”。而第二种解释是表示“神经质”,或是“自我约束”,也可译为“ vertigo”。如果译成“ ears”,则无法传达出芦苇丛中小伙伴嬉戏的欢乐场景,因此,译者在选择时应仔细斟酌。译者还要结合李白的人生遭遇,思考其创作此诗的深层含义。总之,古诗词的翻译看似简单,但它需要我们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对原文和诗歌创作背景做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如果在平时练习时多注意分析,就能够将这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分清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