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眼神艺术
  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不必用大嗓门,却能让学生们既听他的话,又喜欢上他的课。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些老师大都善于运用体态语言。的确,一个成功的教师,他的教学灵气,往往能从眼神的运用上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注视行为,教师要重视研究目光运用的艺术,使自己的眼神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那么,教师要如何在课堂中艺术性地运用眼神来表达各种微妙的情意呢?本期就“教师的眼神艺术”略做抛砖引玉,致力于通过探究,能让诸位教师们献出你们更精辟的见解。
一、用眼神体现威严
  上课铃响过,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一时很难安静下来。老师站在门口或讲台上,并不出声,而只是用期待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学生,教室内很快就安静下来。学生安静下来以后,老师在很短时间内环视一周,好像在说:现在老师要上课了,你们准备好了吗?这时学生抬头挺胸,用目光回答老师:准备好了。 
  课堂上,有的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老师对他不时投以赞许、激励的目光,这种无声
的称赞使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有的学生精力分散,老是搞小动作,教师略微严肃地注视他,让他感到不安,停止了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听讲。
  老师与这些学生的目光交流,体现出了教师的威严。其实,在进行情感交流时,只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彼此的沟通就会建立起来。师生之间经常是通过目光相互交流,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效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目光语言,胜过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更胜过无休止的严厉训斥。如果老师因为教室闹哄哄、因为学生课堂上的小动作而大动干戈,采用“硬碰硬”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做反而会影响上课秩序,不但不能树立教师的威严,反而降低了教师的威严感。
二、用眼神代替批评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最容易当众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往往导致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其实,借助眼神对学生进行间接批评也可同样达到预期目的,有时甚至效果更好。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甚至扰乱课堂秩序的违纪行为,教师及时进行纠正,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时,如果中断教学,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训斥,这样做既耽误了教学时间,又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还容易让违纪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从而把事情搞
得更糟。教师可以用眼神以不满和责备来加以遏制,用表情和态度表示不满、失望、难过,刺激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此时再施以正面教育,对他们的教育会更深刻一些。这远比直截了当的语言警告要有效得多,因为再调皮的学生也惧怕教师那锐利的目光。有所学校在教师批评学生的教育上就做出了一项硬性规定:“教师批评学生不得有第三个人在场。”据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主要是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方面考虑。教师用眼神传递信息节约了时间,避免了语言的伤害。
三、用眼神表示鼓励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成人相比还相差甚远,他们往往一遇事就不知所措,这是因为他们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少学生在课下“滔滔不绝”而课堂上却“语无伦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予学生鼓励,或许教师一个微不足道的眼神,就能成为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它可以使学生变得坚强、自信、勇敢。肯定的眼神,会成为学生经久不息的动力;提醒的眼神则给学生留足了面子,会以感恩的心态规范自我。
  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眼睛起着中介的作用。师生之间,往往通过目光交流信息,沟通感情。教师对学生目视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学生好恶的情感倾向。而
学生也很关心老师是否也注视他,这就提醒教师,对于自己偏爱的学生,不宜过多的顾盼、提问,以免引起其它学生的失落感,而应尽可能多的注意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感到你在注意他,在对他们大家讲课,督促他们专心听讲和学习。   
  当同学们在求知过程中表现出认真探究,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积极性时,教师要及时送给他们鼓舞和信任的眼神。当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时,教师则送给他们赞许和祝贺的眼神。优秀的教师从不把目光仅仅停留在最机灵的学生身上,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捕捉他们瞬间的变化,并及时使用眼神与学生交谈。正如一本书中所言:“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他们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四、用眼神促进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如果目光呆滞,木然地盯着一个地方不动,讲课就会好像背书一般,
老师的眼睛
索然寡味,激不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如果让眼神配合自己的有声语言,就能更好的传情达意,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引起学生共鸣;学生举手提问时,教师以亲切、热情的目光注视对方,学生就不会感到紧张。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好,教师应朝学生点点头,学生便会受到鼓舞,感到高兴。而如果有学生上课不认真时,老师用眼睛盯着他,施以严厉的眼神,就会使他警醒。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的运用眼神,既能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又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还及时遏制了学生不规范的课堂行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艺术地应用眼神,对教学确实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要重视教师的目光礼仪
  教师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不同的眼神、不同的注视方式,表达了不同的目光礼仪,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所以,教师如何掌握好自己的目光礼仪,对于营造良好气氛,获得好感,强化教育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目光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透过学生的眼睛,洞察其内心世界,和同学生进行交流,有的放矢地促成心理相容。
  教师的目光礼仪有以下几点:
1、与学生谈话时,眼睛注视对方眼睛或嘴巴的“三角区”。注视时间大体是交谈时间的30%~60%,称为“社交注视”。注视可以表示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教师在上课时,对班里的学生投之关注的目光,学生们就会感到亲切而专心听讲。
(1)目光注视对方的时间超过整个交谈时间的60%,属超时注视,这种注视是失礼行为。所以无论对学生或对其他人,都不能长时间凝视。
(2)眼睛注视对方的时间低于30%,属低时注视,也是失礼的注视,表明您对学生、对谈话都不感兴趣。
2、眼睛转动的速度要适当。眼睛转动稍快表示有活力,如果太快则给人以不真诚、不庄重的印象;但也不能太慢,否则令人感觉缺乏生气。
3、适当使用亲密注视。同亲近的人谈话(或与学生单独交谈),可以注视他的整个上身,叫“亲密注视”。 因为这是师长特有的爱抚,它温柔、体贴,能让学生体验到最大的快乐与慈爱。
4、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定会感到尴尬,怕同学嘲笑、蔑视。这时,教师不
要直视他的脸或看一眼之后又马上转移视线。否则,学生会误以为教师也在用目光讥讽嘲笑他。
5、交谈完毕,教师不要立即移开目光,应在学生转过身往回走时再转移目送学生的视线。
  当几十双充满渴望与关注的眼睛注视你时,作为教师,应该用怎样的目光去面对?学生希望教师的目光是慈爱的。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从自己的眉宇之间流露出的感情中,感受真爱、体贴、重视、关怀,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六、要懂得教师的目光禁忌
  学生渴望教师的目光是鼓励的。因为它能给学生以自信和力量,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反之,教师不恰当的目光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师目光的运用有如下禁忌:
1、忌常用责怪的目光
  这种目光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抗情绪,割裂师生友谊,使两者矛盾激化,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2、忌漠视的目光
  教师只顾做自己的事情,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这种目光极易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任何活动都不敢积极参加,进而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和兴趣,最终导致性格上的孤僻、冷漠、自私。
3、忌面无悦的斜视
  这表示一种鄙意,使学生产生自卑和不满的情绪,容易让学生心理上产生错觉和误会而出现师生心理上的鸿沟。
4、忌目光只关注个别或少数学生
  否则,大多数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忽视。
  教师的目光要照顾到班上的每个学生,用目光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对专心听讲的学生用
热情的目光表示肯定;对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或窃窃私语的学生用提醒的目光注视几秒钟,待双方的目光接触后再移开,这样既起到了告诫作用,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5、忌不恰当的凝视
  凝视学生,有时表示重视或关注,但当双方缄默无语时,就不要再凝视对方的脸。因为双方无话题时,学生本来就有一种局促不安的感觉,如果此时教师再一直注视学生,势必使对方觉得更尴尬。 
眼神在课堂中的运用当然不止这些,它不是一件可以复制的技术,而是一项深不可测的艺术。老师的眼神,传递的是鼓励,是赏识,是宽容,是提示,是关爱……这些眼神,在孩子的眼里,或许就是一个绚丽多姿的春天,它是扣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它能有效地沟通师生心灵,激活课堂气氛,开启学生的心智。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呼唤每一位老师都能用好自己的眼神,用眼神来关爱学生,让他们不同的个性得以张扬,让他们内在的潜质得以开发,用师者特有的眼神为他们点燃创造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