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acred work is in everyone's daily affairs, and the ideal future lies in starting bit by bit.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
感恩孝文化的感想感悟
  中华文化是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性关怀的文化,孝敬的理念已经渗透进我们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行为方式都与其息息相关。下面是整理的感恩孝文化的感想感悟,给大家阅读。
  【一】孝道与感恩
  当看到“孝道与感恩”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起来两句话:“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很真切感人的两句话,其实是用这种亲情的关系来让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和感怀。
  我们有时候听到或者看到很孝道的一些消息或者事件的时候都会泪流满面,是这样的吧?上次我们看到“感动中国”里,一个做儿子的,为了自己的母亲捐出了自己的一个肾。
  他一直瞒着母亲,因为他告诉母亲以后,母亲一定不让他这样做,而他非要这样做,很令人感动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孝的例子,有一些人自己住着高楼大厦,把自己的母亲放在猪圈里,每天吃一点儿糠菜。
  令我们心中很悲凉,我们想,人平常有种种欢欣和愤慨,可是都是对于单个事情的感受,有没有一个道理在里头能够阐述出来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以前我们在讲道家的时候,道家其实是讲天地自然的,都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这样一些,他认为是“生者寄,死者归。”就是生在这个世界上,是寄存在这个世界上,而死去才是真正的归于大道。
  但是,儒家他不会是这样的想法,虽然儒家也有一颗超脱的心,但是我们人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着自己怎样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怎样对父母尊敬、孝敬,对长者尊敬,对兄长恭敬,等等方面的关系我们都要处理,我们疾痛惨怛的时候也要喊父母啊,劳苦倦极的时候也会喊天啊,所以说,人活在这个城市和人之中,人和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儒家想得很现实。
  道家他能够临尸而歌,就是他死了,还歌唱,没有关系,但是儒家绝对不这样想,所以,儒家有一个“三年之丧”的故事。
  过去就是父母死了以后儿女要守三年的丧,孔子的学生宰我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三年礼乐都不做,都礼崩乐坏了。
  孔子那么重视礼乐的一个人,在孝这个问题上他是绝对不让步的,他说了一段话:“予之不仁也。”(你这个没有仁义道德的啊!)
  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予亦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生下来三年都在妈妈的怀抱里,她都舍不得让你下来走,那么,现在父母死了,守丧三年,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天下之通丧”。
  你说一年就够了,你是怎样来报答自己的父母的?你有没有这个三年的爱给你的父母亲呢?就这样的质问他,非常非常地有情感性的,非常非常的有亲情的,所以,圣人五情是与凡人相同的,有情有义,有孝有敬。
  【二】孝道为立身之本
  一般人说孝道不就是孝顺父母吗?这么小的一件事,把它夸大,有何意义?其实,孔子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这样看的,是出于一个比较宏大的视野。
孝道文化
  我们看《论语》里面,他的一个学生这样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提到很高的地步,就是说君子你肯定是要凡事用于根本,根本立,道就生发出来了,后面一句话就比较重要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孝悌”就是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做人的基础,而他把这个“孝悌”作为人的本来提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么一个小的事情,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为什么会是人的本呢?对不对?
  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我们来看看这个问题。
  因为《大学》中间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是事物有一个本末有一个始终,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你知道这个程序,知道先后本末,你才能够接近这个道,说的比较悬乎。
  那怎么叫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是怎样的一个顺序呢?其实,孔子讲的非常得清楚,他从天下到国到家到身到心,都有一个顺序,我们过去说的是“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先从正心诚意齐家开始,才能到达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