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写作:“善事父母为孝”作文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善事父母为孝。”中华民族历史尊崇孝道,知恩图报也是作为子女的基本道德。
孔子主张守丧三年,是因为子女要报答父母对自己1-3岁的细心照顾之恩。孔子还告诫,若父母有错,应委婉劝阻;若父母不听,仍要恭敬,但不怨恨。
也有人认为,传统孝道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面对全校学生的在国旗下的讲话,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对“孝”的认识的作文题,材料首先肯定了“孝”的意义,同时用孔子
的观点引出一个具体行“孝”的例子,引导考生思考在肯定“孝”的精神的前提下,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孝”的内涵变化,如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如何行孝等。
【孝道解析】
一、“孝”文化的起源
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是仁爱的一种。最初层次的孝是对待其双亲的尊敬,最高层次的孝就是立身行道,立身就是修身立业而有为于社会,处世为人而行正道、明大德,以此彰显父母教诲有方。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因:①农耕社会,男子的劳动价值更高;
②古代战争频发,而兵士都是男性;
③古代没有法治,为自保,看重血缘宗亲这种大家族的保护伞模式;
④古代社会频发战乱,生男孩也有利于防卫自保。
二、孝道的发展变化
在西方的认知当中,一旦子女成年以后,就要搬出去不能再和父母一起居住了呗,要自己独立生活。但是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有儿女可以等我们老了以后照顾我们,为父母养老这是子女应该做的事情,也是对长辈能够养育自己恩情的回报。孝道一直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骨子里,血液里,灵魂里,是我们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
孝的原始意义:人们要不断的和大自然进行斗争,为了避免出现伤亡,为了祈求平安,进行的一种尊敬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
西周:奉养父母。
春秋战国:礼乐崩坏,伦常大乱。孔子认为孝是众多品德的根本,是宗法道德的基础。孟子又进一步强调,让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成为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秦汉:汉朝是第一个推行“以孝治国”的朝代。汉朝把孝的有关书籍都列为了学校必须要学习的课本。
宋元明清:将孝推行到了极致,以至于变成的非常畸形,非常的极端,愚昧。宋朝理学家的解释让所有的人认为:1.孝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儿孙孝自己的长辈是必须的,是不能够违背的。2.孝必须是专一的绝对的,要无条件地服从。孝成为了君主专制,父权独裁的工具。
近代:随着人权思想开始进入和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人们开始反思到底该如何行孝。质疑孝的专治,愚昧,让民主、自由开始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出现了新的孝来引导人们时代意识,让许多人都冲破了对家庭的牢笼,让大众可以为民族尽大孝。
三、孝的作用
1.促进国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孝敬长辈的感天动地)
2.处理家庭亲子关系,可以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的风尚。
3.提高现代人们的道德素质,让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更加的稳定社会。
4.但是不能全部遵循古时候的绝对服从家庭,不能够没有原则,是会违背初心的。
古时候的孝大部分是不符合现代的意义,必须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理念,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积极弘扬有好处的部分,抵制坏的,使其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不断的提供新动力。
四、如何看待孝
孝文化,永远都不会过时
“孝”是一种变态的共生吗?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人口的“421”倒金字塔结构,使得子女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常常有心无力,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也存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庭以孝道彼此,父母在婚姻、从业等方面诸多干涉子女,导致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但这是因为孝的原因吗?
个人认为不是的,只是巨婴心态下寻求的一种慰藉罢了。孝道并不应该影响一颗独立的灵魂。孝道文化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一是情感基础,对这些曾经给自己以“身体发肤”,并为后代耗尽生命能量的至亲,予以养敬,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众基础,古往今来,孝道文化在国人的心中,具有最重的分量。中国“人不能不讲孝,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笃认孝理,愿当孝子,中华民族就是讲孝的民族。”三是法律层面上,国家也规定了子女有着赡养父母的义务。
当代社会,子女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孝”呢?
儿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让父母担忧就是“孝”。当代老人的观念带有当下时代的特征,但其基本精神,则与古代孝道是一致的。
“居家养老”是孝在当下的写照。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老人来说,家这个“血缘共同体”里有他奋斗的成果,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他全部的期盼和希望。当老人日渐衰老,从天伦之乐中感受到血脉延续、生命的不朽。
家庭养老传统是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人独有的逻辑模式,“父母在家就在”“回家过大年”是子女对家的眷念,家庭养老仍然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养老模式。
我们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家庭层面孝敬父母的德行不会变,在社会层面尊尊敬长的责任不会变,在国家层面爱国报效的义务不会变。
你是怎么对你的父母尽孝的?打个电话?送个礼物?孝心从来不等待,别让等待变成遗憾。
要持之以恒传播孝道
“孝”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持之以恒,一直做下去,它归根到底是我们民族的利益。
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资源。哪有无源之水,哪有无根之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不能没有孝道这个万丈深根。
怎么办?
1.从小抓起,传承下去。
2.抓好家教、逐步养成。(家风、家教、家训)
3.讲好故事、生动传扬。(讲好中国故事:山西有个孟佩杰,第四届道德模范,背着养母上大学)
4.多讲孝心、促进养老。(知行统一)
《陈情表》中“孝道”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孝”是“小忠”,“忠”为“大孝”。“孝”是对个人,对小家而言;“忠”则是对大家对国家的孝。
1.百善孝为先,取“孝”而舍“忠”,勇气可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许多仁人志士都是取“忠”而舍“孝”但李密却选择了取“孝”而舍“忠”这种精神是很可贵的,也需要一定的勇气。这与我们现代那些为了蝇头小利,蜗角虚名而把老人独自扔下的人行成了极大的反差。
2.李密的孝真实,很具体,很细腻,很体贴。他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呢?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
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
3.科教兴国,以孝为本,善莫大焉。试问一个不懂得“孝亲”的人何以能“安家”,何以能“忠国”。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在教育大踏步向前,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培养出了许多有才无德的问题青年。大学生犯罪率逐年增长,殴打父母者有之,弑父害母者有之,杀亲灭友者有之。这些人中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乃至硕士、博士。我们在努力跟世界接轨的同时,却把老祖宗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丢了!”
谈谈孝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毁伤”是古人对父母给予生命的感恩;
“晨省昏定,早晚行礼”是古人尊敬父母的日常;
“丁忧期间,居丧三年”是古人缅怀父母的恪守。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份感恩之情,这些略带繁琐的日常,这种近乎不近人情的
恪守似乎成为过去式了,青年们为生活奔波、为自身发展奋斗、为祖国的建设出力,他们的生活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滚滚向前。所以,许多孝道习俗的减少也有其客观原因。
父母们也随着时代的潮流做着相应的改变。以前,老人们信奉“养儿防老”,安于接受儿女的侍奉;现在,更多的父母愿意相信“生儿育女,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生孩子,是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生命的”等观点。
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天寒地冻, 挡不住上亿人回家过年的脚步。无论路途多远,无论挣钱多少,都要赶在年三十与父母团聚。这匆匆的行程,是孝道。
孝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家事,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作为普通人,孝敬父母,是反哺之孝,是天经地义之事;孝敬公婆,是亲情之孝,是兴家为媳之道;孝敬他人,是社会大孝,是立德行善之举。
父母在做,儿女在学。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 既要教育儿女成才,更要教育儿女做人。
孝道是人道的根本,是做人的第一步。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老人尽管膝下儿孙满堂,却没有人愿意赡养,最后竟要通过司法途径向儿女讨要生活费。对这样的儿女,就是要公开曝光,让他(她)颜面扫地,乃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孝老、尊老、敬老,很多时候只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行孝不在时间早、工作忙,关键在是否“为”,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肠子悔青却无后悔之药。
孝文化名言
1.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4.先王以孝,以顺天下。——《论语》
孝道文化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6.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7.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9.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0.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2.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1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4.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5.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16.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17.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18.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