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孝道观比较
作者:***
来源:《牡丹》2017年第26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意思即为子女能够承其亲,并且能够顺从其意。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的思想也刻印在人们心中。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更是提到“百善孝为先”,反映出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中韩两国隔海相望,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历史。中韩两国共同重视的孝思想,对两国人民来说,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中国和韩国都是重视礼仪的国家,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两国人民在文化和思想价值观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事物存在共性的同时,当然也有其特殊性。孝思想也是如此。事物都是处在发展中的,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切事物都在发生变化。中韩两国各自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政治格局、经济态势和历史文化等,都无不影响着两国孝思想的变化发展。孝思想受到各方面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同时,孝思想也有一定的反作用,逐
渐渗透到人们的行为、观念中,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本文以中国的《木兰诗》和韩国的《沈清传》为研究对象,来比较中韩两国孝道观的异同。
        一、《木兰诗》中体现的中国孝道观
孝道文化        木兰从小学习骑马,时值可汗点兵,她父亲的名字也在点名册上,必须入伍打仗,但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便决定化妆成男子,代替父亲出征打仗。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与敌在疆场作战十二年之久,木兰屡建奇功。
        木兰突破了中国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但最终,木兰还是重回女儿身,对镜贴花黄,守护住封建制度标准下的完美女性形象。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古代中国,男女分工明晰。男子负责建设并管理国家,女子都要以父为天,以夫为天,只能在家活动,一心一意为家庭服务。为了父亲,为了保家卫国,木兰冒着欺君之罪的危险,入伍打仗。更重要的是,在疆场上,木兰屡获战功,展现了“女子也顶半边天”的实力。她让女子扬眉吐气,其实力更是很多男子所不能及的。可是,最后木兰还是未能冲破礼教束缚。战争胜利,木兰归来后,她立刻回到女儿身。从这样的结局人们也可以看到:第一,古代女性对家庭的重视超过重视其他的一切,她们是可以为保护家人而付出生命的;
第二,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是不被允许管理国家的。但是,木兰这样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