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之基石,亦是良心之底线。中华孝道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的重要纽带。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党和国家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全社会对于孝道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因此,中华孝道文化的弘扬,不仅仅是对于民族凝聚与和谐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对于社会进步有着深远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孝道文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可称为“孝的文化”,孝文化又分为传统之孝和现代之孝。什么是现代之孝,近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人民大学肖忠教授认为,传统之孝与现代之孝的区别在于:“在传统社会,孝是首德和泛德;在现代社会,它只能是子德,是基础道德。传统孝道既有亲情的民主性的合理内涵,也有封建性糟粕,新孝道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亲子平等”。于逸生、李德滨、王秋彦等认为“新孝道拘束在亲子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强调子女对父母尽孝道,对父母的爱是孝的基础、孝的源泉、孝的动力,这种爱源于血缘关系,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如果离开了亲情、离开了爱,孝也就会走形式了,没有了实质意义。相反,不养、不亲、不敬就是不孝”。一些学者则认为社会主义孝道的基本原则应是民主平等、互养互教、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认为在重建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中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以丰富自己,即新孝道需要多元性等等。
(一)
、现代孝文
化的内涵特征
 
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型孝文化具体的内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新型孝文化应该体现当前时代特点,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并且能够恰当地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并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说,应该体现以下特点:
 
第一,体现时代性和文明性。传统孝文化是建设在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在历代统治者和封建文人的推动下,孝道逐渐超越了家庭范围,泛化为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甚至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有很强的封建性。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宗法制度的影响正在减弱,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规则开始形成,法律制度逐渐完善,从而逐渐取代了传统孝道成为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主要手段,当代家庭的经济结构权力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孝道伦理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日渐衰落,因此,孝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适应时代而发生根本转变。当代孝文化不应再以社会伦理或政治伦理为起点和基础,而应该重新回归到家庭之中,以家庭伦理来规定亲子之间的相互责任,确定子女实现孝道的德与行。以此相适应,在家庭内部的亲
孝道文化子关系中也揉进了很多民主、平等的意识,使当代孝文化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点。又由于新型孝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必然受到当代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社会道德、民风民俗的制约,孝道既靠良心、爱心、孝心来维系,也要通过法律来干预。因此当代社会,无论是孝道伦理规范还是行孝方式都更加文明化。
 
第二,体现民主性与平等性。这是新型孝文化和传统孝文化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新型孝文化最重要的理念。传统孝文化的主要糟粕就是封建专制彩浓厚,在政治领域,一皇权为中心,强调君权至上,君为臣天,“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家庭之中,以父权为中心,父为子天,“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强调父权至上,缺乏民主性和平等性。而当代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们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人民的社会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他们在政治上,法律上是独立的个体,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同时,随着民主化的进步在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再只是单向的义务和片面权利,双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和尽孝的义务,家庭中互敬互爱,团结和睦,父母和子女都有法律赋予的人身权利。这种民主性和人格上的平等性是建立新型孝文化的基石。
 
第三,体现科学性与和谐性。由于传统孝文化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社会秩序和稳定家庭方面都具有的特殊功能,从而受到历代思想家的推崇和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并对之进行了改造和推广,使孝道伦理从家庭走向国家和社会,逐渐被污染而在实践上走向畸形,愚孝的风气越煽越烈。到唐代以后,孝道以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行孝也呈现出一种宗教信仰式的狂热,甚至出现了割肉疗亲、卧冰求鲤等自伤、自残、自杀以全孝心、成孝道的极端行为。因此,传统孝文化中存在着许多非理性或非人性的因素,和科学背道而驰。而新型孝文化应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它不但彻底抛弃传统孝道中的非科学因素,也不主张将那些残忍、愚昧的行孝方式推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科学方式行孝、贱孝的新型孝文化。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分化的出现,社会各阶段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如家庭代际矛盾、干矛盾、工农矛盾等,往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的不利因素。而新型孝文化提倡尊老、关心他人。本着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对当代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无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型孝文化的基础内容包含敬爱、平等、共享、和谐等理念。而其核心是尊老,是人与人之间的真爱,是建立在人格平等、权利和义务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敬”,这是现代孝道同传统孝道的根本区别,也是现代孝道的核心精神。
 
(二)
、构建新型
孝文化的途径和
方法
 
新型孝文化建设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它必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当代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精神,从而具有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特征。本着这一思路,特提出以下方法、途径。
 
第一,赋予孝文化以时代精神,重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任何文化的创新,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能照搬其他文化,而是既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于本国固有的文化基础,又不断吸纳新的文化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重建和创新。
 
第二,加强孝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道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一种道德情操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确立和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过程。要构建新型孝道文化,同样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使当代孝道伦理和孝意识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第三,制定孝道法律法规,促进孝道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和谐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体系。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构建孝文化提供物质保障。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基础薄弱,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需要仍然是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大力弘扬孝文化,充分发挥“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新型孝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要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和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一样,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在建设中,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采用多种途径,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二、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孝道文化在现实社会中是维系和谐家庭的纽带,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2011年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华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目的就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孝道文化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而弘毅中华孝道文化不仅仅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实施,更给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家庭,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弘扬中华
孝道文化有助于
推动和谐社会的
建设
 
   
《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孝悌之至」,人的孝悌之心达到极点,「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光于四海,光就是智慧,人的孝悌达到顶点,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会整个开显出来。信心是一切最重要的基础,没有信心什么事都做不起来。大舜就是最好的榜样,大舜他还没有闻到这些圣人教诲以前,他也是个农民,他住的地方跟一般山野里面的野人没有差别,很可能他走路的时候,旁边还有一只野猪跟着他。这是《孟子》里面讲到的一个情境。可是舜有一个特点,他只要闻到一个善的言语,见到一个好的榜样、行为,他效法他的态度,就像黄河溃堤的冲劲,谁也阻挡不了他断恶修善的态度,这是我们向大舜的学处。而且我们一提到孝,大舜是排在第一位,因为他的父母对他不好,甚至都要伤害他,他完全不见父母的过失,还是一心要孝顺他的父母。有一句话叫「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都体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不可能父母这一生都没有过失。这句话的意义是在一个孝子的心中,不会把父母的过失放在心上。孔子教导我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能够把这一分关怀的心,从对自己的家人延伸到对一切人的这种胸襟气度,拓展到整个集体中,把爱心的种子播散到整个社会中,人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自然和谐。    和这个字,那是个禾苗的“禾”字,那边是个“口”字,也就是说要想“和”人人得有饭吃,人人得有地种,你看那像不像一颗庄稼,那面像不像个粮食屯?按现在农业现代化
来说,一看像个收割机样,那边就是接粮食的布袋,接粮食的筐子。再看这面,这个和谐的“谐”字,一个言字搭个“皆”字,上面像两个人一样,底下还是个“白”字,叫我理解这就是说要和谐人人都得说话,人人都能够畅所欲言,要叫你说你就说,有一个“白”字,你要是不说白不说,你说了不白说。但说话一定要存好心、说好话,再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行好事、做好人。 英国有个大哲学家,世界有75个诺贝尔奖金的得主,说21世纪的问题很多,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靠孔孟学说,一个靠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就是讲仁爱的,孝行天下,大爱无疆;大乘佛法那是讲慈悲的,慈悲为怀。通过学习中华传统孝文化,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公益纪录片以及拜读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之后,看了里面很多的感人的事迹,觉得非常惭愧,发现自己很多不足和缺点,今后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生活里,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依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导,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弘扬中华
孝道文化有助于
提高国民的道德
修养
 
对于中华孝道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是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华孝道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运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甚至可以说是保持深灰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国民的素质与道德修养的提升。因此,可以说国民道德修养的成熟度与中华孝道文化的提倡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道德问题频频发生。老人赡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兄弟妹之间的亲情问题也屡屡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这些涉及现实生活的直接矛盾对孝道文化产生了对冲,并不仅仅是因为社会保障与经济利益之间的日益凸显,更是因为公民自身对于孝道的重视不够。因此,加强孝道文化的弘扬,特别是中华孝道文化精髓在社会上的积极倡导,能够缓解社会矛盾和生活压力,更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 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
能事亲。”孔子早在《《论语》》里就开始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射虎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而如果全民参与到弘扬中华孝道文化的这个浩大工程中,不仅仅是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对于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文人素质大赛一种积极向上的提高与扩展。 因此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这一才有助于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三)弘扬中华
孝道文化有助于
树立良好的社会
风气
 
目前从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在剔除了原有的封建思想之后,基于中
华传统美德的孝道正是我们要大力提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时候正站在新的历史时刻,伴随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旧的思想道德规范以及价值体系与射虎主义市场经济不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突显,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磨合是不可避免的,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该做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区别精华与糟粕,既要有继承、吸收、弘扬、广大,也要有批判与扬弃。具体到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我们应该倡导孝道思想中的重根源精神,与当今具体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这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溯本归源和凝聚性的作用。 尤其当今关于社会道德问题的事件频频发生,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不仅可以在社会舆论上打造一个良性氛围,对于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营造良好道德环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无论是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还是民间的协会团体;无论是高校教育的积极倡导,还是媒体报道的舆论监督,都将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来做。弘扬好难过花孝道文化,需要高层的政策扶持,从宏观角度积极倡导大力宣传;弘扬中华孝道文化,需要全民的积极参与,从自身角度规范言行带动他人;弘扬中华孝道文化需要长期的不断推进,从全社会角度逐步扩大,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