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物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4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三.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把洒
..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译文: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西湖游记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4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七.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
..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八.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入户.户: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