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赛宁诗歌中的自然、女性与精神危机
作者:刘佩文
来源:《世界文化》2021年第11期

叶赛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对前苏联诗歌尤其是抒情诗产生承前启后的影响。诗人热情地描写和讴歌大自然,揭示了他与女性那亲密而又疏远的关系,诗歌中彰显了他内心的冲突、复杂的矛盾、精神的苦痛与悲剧的根源。
        叶赛宁自小生长于俄罗斯的乡村,由于父母感情不和,不到三岁就寄养在外祖父家中。叶赛宁在生活方面得到了外祖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在教育上则是没有受到太多约束,在两个成年的舅舅带领下在乡间随意玩耍。诗人曾对乡村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浓厚的情感,大自然的景物也成为诗人日后的创作源泉以及精神家园。
        在诗人早期创作中,有一首描绘夜晚的短诗《夜》,它勾画出一幅幽静的月夜村野图:溶溶的月,静静的原野,潺潺的溪水,闪闪的波光,营造出一个给心灵以慰藉、给想象以翅膀的梦幻般的世界。
        河水悄悄入梦乡了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夜来了,寂静笼盖周围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洒下它的光辉,
        给四下的一切披上银装。
        ......
        夜来了,寂静笼盖周围,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洒下它的光辉,
        给四下的一切披上银装。
        叶赛宁对动植物给予同等的重视,在他看来,动物是自然世界的延伸,并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在他的诗歌中,对狗、母牛和狐狸等动物都给予了诗意的关注,这表明了他对自然界统一观念的深度认识。如:《狗之歌》
        清早,在堆放黑麦的小库房
        在一排金灿灿的蒲席上头
        一条母狗下了七只狗崽——
        七只都是棕黄的小狗。
        ……
        母狗沿一个个雪堆奔跑
        紧紧跟踪在主人的身后
        那尚未结冰的平静的河面,
        就这样久久、久久地颤抖。
        ……
        恰似人戏弄它投去石头,
        母狗却当做施舍物接受,
        两行狗泪朝雪面默默滚落,
        仿佛从天陨落金的星斗。
        在《狗之歌》中,诗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狗在一天之内的情绪变化:得子之喜,失子之怒,丧子之哀以及寻子无门的懊恼;将母爱通过寓意与象征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像所有失去子女的母亲一样默默流泪,泪水蕴含着无尽的思念。结尾尤其深刻,冷漠的人类向它扔石头,母狗的反应却反衬出母爱的伟大。
        叶赛宁早期创作中有许多描绘大自然中动植物的诗歌,将大自然进行诗意描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诗人的创作源泉。在诗人笔下,没有人与自然的界限,诗歌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个阶段,诗人与大自然就像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当他从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诗人选择离开家乡,只身来到莫斯科,随着时光流逝,诗人不再是当年在乡间奔跑的大男孩了,已然成长为在城市生活的人。他深知大自然带给他无限的快乐与美好,可是那确是他只可远观却无法拥抱的回忆。如:
        蓝蓝的迷雾,茫茫的雪原,
        一派疏淡的柠檬月光。
        心儿总喜欢带一点隐痛,
        把往昔岁月的事儿怀想。
        ……
        我再度回到了我的故乡。
        谁还认得我?谁把我遗忘?
        我,这所茅屋的老主人
        像一个逐客正站着悲伤。
        ……
        不管你此生努力不努力,
        都已在安息,都会去光临。
        因此我才倾心于人们,
        因此我爱人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