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我与自然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主题达标。(34分)
用合适的词语填空。(12分)
(    )的小曲        (    )的大合唱
(    )的声音      (    )的细语
(    )的乐曲      (    )的音乐会
下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是同一类的是(  )(4分)
A.斑斑驳驳    B.滴滴答答 
C.叮叮咚咚    D.哗哗啦啦
我会照样子写句子。(18分)
(1)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路边有一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棕榈树。
(2)王老师急直跺脚。
奶奶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处的山谷里有一片树林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小木屋的旁边有一条小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探究。(18分)
在《大自然的声音》中,我们聆听了自然界的不同声音。下列诗句中描写的声音不属于大自然的声音的一项是(  )(9分)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9分)
(1)《大自然的声音》一文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中风、水和植物的声音,感受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
(2)《父亲、树林和鸟》中“我”为父亲不是猎人而感到高兴,因为父亲十分了解鸟,却不利用这一点来伤害鸟。(  )
(3)《读不完的大书》一文描写了小麻雀、老鹰、蚂蚁、花草、果树等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 (  )
三、主题活动。(12分)
学了本单元,我每时每刻都在倾听着生活中奇妙的声音。想一想,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听到什么?
放学回家的路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家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主题阅读。(36分)
带刺的朋友(节选)
①我家北屋旁边,有个草棚子。平时,里边堆着杂草和一些不常用的东西,只有我家芦花母鸡,爱到那里的草窝上去下蛋,除了妈妈去捡蛋,是很少有人去的。从刺猬的脚印来看,我断定它就住在那里边。
②我在草棚里慢慢地搜寻着。墙角草堆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仔细一瞧,两只大刺猬,团成大刺球,紧紧挤在一起哩。它们一动也不动,背上长长的硬刺,根根竖起来,时刻准备刺向来犯的敌人。在两只大刺猬的腹部,蠕动着四个白乎乎的小刺球。呀,这不是小刺猬吗?怪不得大刺猬那样匆忙地去寻食,原来是为了这四个可爱的小宝宝……
③“嗡”的一下,我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好几圈,心里感到一阵内疚。刺猬妈妈夜里出去吃的,我倒把它吓了回来。没有吃的,小家伙们还不挨饿?再说,听爸爸讲,刺猬一旦发现有人来到了它们的住处,它们就要搬家了。眼下,携儿带女的,搬到哪儿去呢?安个家多不容易呀。望着它们身边铺着的碧绿的树叶子、鲜嫩的青草,以及从房背阴处扯来的一块块绿茸茸的苔藓,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安家的艰辛。猛地,手指尖触到了鼓囊囊的衣兜。对,带来的礼物还没拿出来呢。我忙把衣兜里的红枣儿——这是我从树上一个一个挑着摘的——大把大把地掏出来,轻轻地放在它们的身边。
④直到离开草棚,我的心还在怦怦地跳:刺猬呀,吃了我送的红枣儿,你们还会搬家吗?(有删改)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12分)
(    )的声音      (    )地寻食
(    )的苔藓      (    )地掏出来
(    )的硬刺      (    )地跳
读懂短文,填一填。(12分)
(1)大刺猬匆忙地去寻食,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刺猬的家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苔藓。
(3)“没有吃的,小家伙们还不挨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③自然段中“我的脑袋仿佛涨大了好几圈”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因为了太久,“我”感觉头变大了。
B.“我”为不小心吓到了刺猬感到自责。
C.到了刺猬的家,“我”十分高兴。
D.看到小刺猬后“我”感觉心里很害怕。
结合短文内容猜测一下,刺猬们有没有搬家?说说你的理由。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与自然
一、1. 轻快 波澜壮阔 美妙 温柔 雄伟 热闹
2. A
3. 示例:(1)高大挺拔的像塔一样耸立着的
(2)团团转 凤凰花红 像燃烧的火焰
(3)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亮下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河里有许多可爱的鱼儿。
二、1. D
2. (1)× (2)√ (3)√
三、示例:一路歌声相伴。路边是茂密的树木,“叽叽喳喳”,小鸟是位歌手,伴着风的节奏,在枝头婉转地歌唱。
厨房是个音乐厅。“叮叮当当”“噼里啪啦”,在妈妈这个音乐家的指挥下,锅碗瓢盆奏出了一首动人的乐曲。
四、1. 窸窸窣窣 匆忙 绿茸茸 大把大把 长长 怦怦
2. (1)四个小宝宝
(2)树叶子 青草
(3)没有吃的,小家伙们会挨饿
描写大自然的诗句3. B
4. 示例:刺猬们没有搬家。因为这里不但舒适,还有人关心它们,给它们送来了好吃的红枣。
附加题: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按原文填空专项训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2.远上____________________,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把红给了____________,红红的________像一枚枚邮票,____________,邮来了________________。
4.我和同桌小芳一起讲故事,因为配合得好,我们成了班里讲故事讲得最好的。老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做得好”。
5.                        ,忽然闭口立。
6.一时强弱在于力,                       
7.人心齐,                       
8.诗人杜牧的诗句“                        ”让我看到了那火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9.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出自宋代诗人                       
          的《                》。
10《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赞美了老屋                            的好品质。
11.秋天,登上北京香山,看到满山遍野的红叶,我不禁吟诵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
12.当看到秋天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美丽景象时,我不由得想起苏轼勉励朋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含糊其辞,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今天面对面地把话说清楚,才能彻底解决这件事。
14.老师交给状状和元元一项艰巨的任务。看着二人犯难的神情,老师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信只要你们团结合作,就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15.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顶个诸葛亮”来比喻人多力量大。类似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泰山移;________________,其利断金。
16.学习了这几个单元,我认识了许多童话人物,有_________的小女孩,有_____________的老屋,还有______________的红头蟋蟀……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不辩不明。
18.有理走遍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
21.秋天,看到满山火红的枫叶,我不禁想起杜牧笔下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