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新版六年级下册
《大树有多高》教材解析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提出问题后,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比较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用估计等方法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虽然不能直接测量大树的高度,但大树影子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如果能知道大树的高度与影子长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就不难解决了,进而明确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在用几根同样长的竹竿进行实验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实验的道理。组织测量活动时,要通过示范帮助学生弄清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就是要使竹竿与地面垂直,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从不同方向进行测量。实际操作时,可以由四人小组合作完成,一人负责扶住竹竿,确保竹竿始终与地面垂直(如果是把竹竿插在地面上,只能测量露出地面部分的竹竿长度),两人负责测量影子的长度,一人负责记录。获得数据后,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比较各小组的测量结果,使学生明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样高度物体的影长都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物体的高度和影长之间关系的兴趣。
用几根不同长度的竹竿进行实验时,可以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测量和填表,再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竹竿的高度和影长是怎样变化的,并算出它们的比值,看能发现什么。要通过交流,明确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高度和影长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发现规律后,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的问题,明确:可以在同一时间分别测量竹竿的高度和影长,以及大树的影长,再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求出大树的高度。然后要求学生把事先测量的有关数据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并算出大树的高度。组织交流时,要让学生具体说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上面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发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怎样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如果在不同时间测量同一棵大树的影长,结果会不会相同;通过参与这一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发现的规律还能解决哪些问题,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合作选择一个不能直接量出高度的物体,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算出它的高度,并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