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通过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与“鸡兔同笼”有关的数学史,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故事视频、探讨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在我国古代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就是其中之一。这个问题早在1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讨了。
    出示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数,有35个头,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笼子里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让学生以两人为一组讨论。
    汇报讨论的结果。
    (1)、列表:
    鸡 8 7 6 5 4 3
    兔 0 1 2 3 4 5
    脚 16 18 20 22 24 26
    (2)、假设法:
    假设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是8×2=16(只)脚,这样就比题目多26-16=10(只)脚。
    因为刚才是把兔子当成鸡,一只兔子少算两只脚,那么多出的10只脚就有10÷2=5(只)兔子。
    因此,鸡就有:8-5=3(只)
    (3)、用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8-x)只。
    根据鸡兔共有26只脚来列方程式
    2x+(8-x)×4=26
    2x+8×4-4x=26
    32-26=4x-2x
    2x=6
    x=3
    8-3=5(只)
    2、小结解题方法:
    教师:以上三种解法,哪一种更方便?
    小结: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用假设法或方程解都可以。用方程解更直接。
    3、独立解决书中的趣题。
    (1)、方程解:
    解:设鸡有x只,那么兔就有(35-x)只。
    根据鸡兔共有94只脚来列方程式
    2x+(35-x)×4=94
    2x+35×4-4x=94
    140-94=4x-2x
    2x=46
    x=23
    35-23=12(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2)、算术解:
    假设都是鸡。
    2×35=70(只)
    94-70=24(只)
    24÷(4-2)=12(只)
    35-12=23(只)
    答:鸡有23只,兔有12只。
    三、当堂测评
    1、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读题分析后,列式解答。鼓励用方程解。
    2、完成教科书第1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提问:根据图中你能了解什么信息?(一条大船乘6人,一条小船乘4人)
    请同学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解释算术解的每步的算理)
    6×8=48(人)
    假设8条都是大船可坐48人。
    48-38=10(人)
    假设人数比实际的人数多10人。
    多10人的原因是把部分的小船当成了大船,也就是每条小船多算了2人。多的10人除以每条船多算的人数,就是有多少条小船。
    10÷(6-4)=5(条)
    8-5=3(条)
    这是表示有3条大船。
    四、课堂总结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解决那些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
    1、“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间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2、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 等方法的学则根据学社的实际情况。
    3、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后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数学教师工作计划 | 数学老师工作计划 | 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②情况分析(学科特点与班级情况“个性”的分析)
    智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来自服务半径“三村一段”,学生的基础成绩都比较好。该班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品德;他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比较刻苦,成绩比较稳定。
    二、总的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5、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
    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三、各单元教学目的要求与教学进度安排(附后)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和研究课题: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1、任教班级学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分析。
    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16人,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2、学困生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吴志强、张裕华、羊小弟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
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二、指导思想及教学理念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内容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
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材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