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粽子和划龙船的来历
  端午吃粽子和划龙船的来历
  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纪念屈原,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意义
纪念屈原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赛龙舟源于打捞屈原。还有吃粽子、做香包,源于投粽子入河好让鱼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投香包入河为保持屈原的尸体不发臭。这些是老夫小时侯听老人们传下来的,今我老了,有责任再传下去让后人们也知道。
若寒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空调漏水端午赛龙舟在哪个朝代成为习俗的
  根据三礼等书,在西周,帝王的车马普遍爱好以龙尾装饰,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春末,要告舟备具,天子要乘舟举行宗庙祭祀大礼。四月份,天子又命令有司祈祷祭祀山川河流,举行大型的几天求雨仪式,要求各地各阶层人员想法设法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祈求丰年。
  根据《穆天子传》,最早乘龙舟的是周穆王,乘鸟舟龙浮在洧水大沼中,乙本或作凫舟或龙舟。其他古籍中都称驾两龙而已。屈原《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既然龙船是天子车驾,当然百姓不能使用。但礼崩乐坏之后的战国时期,就没有这些
规矩了。因此屈原说的飞龙,应该就是龙舟,所谓飞龙,当然指的是速度,那么之后形成竞渡也就不足为奇。
  汉代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说划着龙船在水中飘游,奏乐。刘安认为,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五。驾驶龙舟鸟首船是五者之一,但显然具有娱乐性质。后代的龙船歌和龙船调大概因此产生。《荆楚岁时记》引邯郸淳朴《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东吴人在水中迎接伍子胥,曹娥落水,因此形成龙舟竞渡,亦成为纪念曹娥的日子。《越地传》说这一习俗为勾践创立。
  《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人为了纪念屈原,伤感其五月五日投水,因此在这一天一方为水军,一方为水马,演习打捞屈原,州将和百姓在两岸观看。而北方又有端午纪念在曹国割股饲晋文公的介子推。因此,竞渡有三个****。其中荆楚为地方官方怀念贤臣行为,北方亦为怀念贤臣为民间行为,吴越纪念伍子胥也是民间怀念贤臣行为。同是梁朝的吴均写的《续齐谐记》中也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水,因此产生包粽子一说,称这是屈原托梦。因此,纪念屈原比较普遍。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文》卷十二有阙名《明堂月朔令》说,仲夏之月朔令曰:“
振贫穷,惠孤寡,虑囚疾,出大禄,行大赏。其禁: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将逐功臣作为仲夏的禁忌,历史上最著名的逐臣是屈原,那么,联想到逐臣屈原也在情理之中。中国诗学代有鼎新,因此纪念屈原和文学创作就和端午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端午竞渡最早成为国家吉祥节日的是隋朝。根据《北史》记载:
千万别在奶奶家生病  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齐氏以为己瑞,改元,年曰河清。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随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臣谨案《易·坤灵图》曰:“圣人受命,瑞必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窃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青叶。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安邑掘地得古铁板,文曰”皇始天年,赍杨铁券,王兴”。同州得石龟,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何以用石?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龟腹七字何以着龟?龟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按照《北史》的记载,北周人认为,黄河清是他们的祥瑞,因此将保定年号改为河清。五月五日就成为吉祥的日子,而不是恶日、不详之日了。但是,隋朝的统治集团认为,黄河清是隋兴的标志,其原理是《周易》,又合天地之数,相当于河图洛书,圣人受命瑞先见于河,河清启圣,实属大隋,午为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数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先见之兆。说明隋朝的建立具有合法性,是天道的表现。因此,强化了五月五日的吉祥特征,规定为国家庆贺的节日。再加上齐后主、唐代宗等都是五月五日出生,因此五月五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自然也就稳当地确立了。
  《隋书·地理志》说:“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根据《隋书》,纪念伍子胥、勾践、屈原已经统一为纪念屈原一人了。目的是移风易俗、趋利避害。隋唐统治者本系姻亲,自然承续,因此端午节是一个由国家节日的礼制转化成的民俗,又经过通过官方推动,确立为国家节日,逐步丰富定型和流传的重要节日。
  由于地域原因,各地的端午过法还是有一些区别。古代端午有斗力之戏,因此发展到北方辽金就又有了射箭之戏,完全不同于西周的大射、乡射之礼。端午本身就有娱乐的成分,因此端午体育竞技、走马踏青、饮酒赋诗、服饰打扮、礼尚往来、敬老放殃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端午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但又因地制宜,各具特。
  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丝线
  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粗丝线搓成彩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
  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
  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悬艾叶
000007e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的习俗,但是区别于作用不一样,南方利用艾叶祛邪祛病,而北方进行避毒避恶,其药理相通,都起到杀菌防病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
  6、赛龙舟乌尔纳姆法典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至于赛龙舟这个习俗从何而起,还是****于历史典故。根据古时传说,屈原含冤投江之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楚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借划龙舟来驱散湖中的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越、楚三国。之后人们以端午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