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12月30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也是最具有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意蕴的一个节日中国人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虞舜时期,春节被称为“载”,到了夏代之后,叫“岁”,商代叫“祀”,直到周代才被称为“年”。
因为“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在古代,人们将春节视为是一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希望的开始。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放爆竹、贴春联、除夕守岁、拜年、祭祖、饮岁酒等。
✓放爆竹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年新年钟声敲起,整个中华大地鞭炮声震耳欲聋。《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早期正月初一放鞭炮,是一种驱瘟逐邪的手段。
在唐宋时期,关于放鞭炮的记载有不少。唐朝诗人刘禹锡说,“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说的基本也是驱瘟逐邪的意思。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后汉书·礼仪志》日:“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在那时候,人们在门口贴的不是春联,而是两个长方形桃木板,被称为桃符,其目的是用来驱鬼辟邪。话说,在桃符上写联语,是从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开始的,到了明朝之后,渐渐地变成了“春联”。
✓除夕守岁,也叫“熬年”,民俗活动里叫守岁火。每到除夕当天夜里,民间家家户户都会通宵亮着灯,据说这样可以让家里变得更加充盈、富足。此外,一些地区还有通宵守夜的习俗。除夕那一天,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相互送祝福,大家围坐在火炉旁,一块闲聊,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睦睦。一块守夜,希望一切邪瘟病疫都将会被赶跑。
✓吃水饺、吃团年饭,北方过年,年夜饭一般是吃饺子。在南方则有的是一桌团年饭,也有的吃饺子,有的吃汤圆。
✓拜年,拜年是春节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活动,很多身在外地的人,在春节前,都会赶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早上,人们早早起来,吃完饺子后,就穿上新衣服,打扮地整整齐齐的,然后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压岁钱,在除夕守岁的时候,长辈就要给晚辈压岁钱,也称“压腰钱”、“压胜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谐音,所以也表示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够驱邪避灾,保佑孩子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元宵节(正月十五)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
元宵节风俗:闹花灯、吃元宵、猜灯谜、游龙灯、扭秧歌等。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活动。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又称三月节、祭祖节、踏青节等,清明节习俗很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有所差异,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扫墓祭祖,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很多来历传说,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就用竹叶包米扔进江里。端午节有很多习俗,比如吃粽子、划龙舟、拴五丝线、佩香囊、挂艾草等。这些习俗都有一定的寓意和故
事。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现代的粽子一般由糯米与甜或咸馅料混合而成。它包裹在竹叶中,形状像三角形或矩形,用植物茎或丝绳绑住,并在水中煮沸。馅料范围从肉和虾到红豆、水果和各种其他口味。
✓划龙舟,这是端午节最具特的活动,也是纪念屈原的主要方式。划龙舟是指在江河湖海上用装饰成龙形的船进行竞赛。划龙舟时,人们会敲锣打鼓,欢呼助威,场面十分热闹。多年来,龙舟赛逐渐成为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这是中国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一种体现。
✓拴五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丝线,以保安康。
✓挂艾草,在端午节之前,人们通常会打扫房屋,并在门口悬挂湿地植物菖蒲或艾草,以驱赶蚊子和昆虫,清洁空气,并为家庭带来好运。艾草是一种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等功效。
中秋节(农历8月15日)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及世界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祭月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里设下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能少,而且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张灯结彩,出售时令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亦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高台观月,一些富贵人家,则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月饼、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还逐渐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农家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重阳节(农历9月9日)
重阳节,作为我们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习俗习惯,如:登高、祭祖、敬老、晒秋、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吃羊肉面等。
✓登高,避灾健身,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至于等到的地方,没有特别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祭祖,谢恩求佑,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的拜祭,是出于作物收成后,祭谢祖先恩德,并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气氛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有“行人欲断魂”般的哀伤;
✓敬老,法定老年节,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
✓赏菊,寓意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又称菊花节,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九月俗称菊月,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北京人还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佩茱萸,辟邪求吉,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配戴可避邪驱虫,祛风散寒;
✓饮菊花酒,益阴滋肾,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不过古人并不光是赏菊,还会用菊花泡酒畅饮。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疏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吃重阳糕,步步登高,在重阳习俗中,吃重阳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因为“糕”与“高”谐音,寓义生活水平步步升高,象征合家欢乐吉祥如意。重阳节蒸重阳糕主要是孝敬老人的。老人吃了重阳糕就不会
腰酸背痛了,所以每年要给老人吃重阳糕,让老人腰杆硬朗精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