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思政教学研究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并结合OBE理念,深入挖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元素,确定该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寻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针对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的局限性,把握关键问题,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激励学生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
OBE是英文“OutcomeBasedEducation”的缩写,意思是成果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明确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自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将近有20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成果导向教育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已成为国外教育改革的主流,用其引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思政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工程教育认证下的课程目标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既是高等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学期为第5学期,主要研究不同受力状态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截面设计。既是先修三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实际应用,又是后续一系列专业课(“混凝土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毕业设计”等)的理论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门课程的专业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材料基本力学性能,理解以近似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理解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基本理论,
掌握构件设计方法及技术,可以应用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配筋计算、构造要求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内容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12条毕业生能力要求,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其中8条均要求毕业生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考虑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混凝土结构教学团队编制了该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并设定了4个课程目标,分别对应毕业要求2、3、4和8。其中,课程目标1重点考查学生对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课程目标2重点考查学生对不同受力构件设计方法及技术
的掌握情况;课程目标3重点考查学生对适筋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的理解与应用;课程目标4重点考查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思政报告的撰写情况。综上,该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极其关键和重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非常适合开展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
二、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生思想进步的指引者,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目前,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轻思政、重专业”的问题,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与自己无关,这是
导致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两张皮”、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合力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因及教学方法,提升自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度。因此,提高高校专业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是课程思政教学融入专业课的基础。目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方式多以填鸭灌输式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的提高也会受到限制。课后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对课上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几乎很少涉及思政目标的考核。除此之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公式、内容较多,理解记忆比较困难,而且实践性比较强。该门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其中还包括2学时的实验,这对于讲授理论专业知识来说,就已经非常紧张。因此,需要任课教师统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课时占比,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努力将其打造成“双核心”课程。
三、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研究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结合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深入分析课程的专业目标和德育目标,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元素库和体现德育主题的案例库,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考核方式,将思政元素和案例融入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考核中,切实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1、确定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思政目标
将课程思政融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不是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机械归并,更不是“一节课两张皮”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将二者有机融合、巧妙结合起来。
首先,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目标,确定思政目标;然后,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专业知识作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映射点”;最后,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为目的。
2、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教师应跳出讲授唯一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创新性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案例式、参与式、任务驱动式。在此,结合地方应用本科院校的办学特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首先,教师以“混凝土结构五种基本受力构件”为主线,打破传统章节限制,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知识脉络,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公式杂乱无章、枯燥乏味。利用案例教学法,梳理一些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案例,如校园内框架结构的宿舍楼,剖析梁、板、柱、雨棚梁等受力构件的受力特点及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课后让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程观后感以及课程感想;其次,教学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主动、自觉学习的习惯,打造“轻松学习、学习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如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主动做汇报、做课件或微视频讲解等;最后,充分利用线
上优质课程资源,比如部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生MOOC等,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笔者认为可以将线上资源作为预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能离开教师讲授、点评和总结。教师在整个过程要做到:讲授课程的重难点、点评学生的学习成效、总结学习活动成果,真正做到“授业、解惑”,完成“教书育人”这一关键任务。
3、“混凝土-课程思政”的教学考核及评价
(1)思政教学考核
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考核机制,使课程思政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更要落实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基于此,教学团队已经将思政成绩纳入最终考核成绩,努力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相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思政成绩占比为5%,学生总评成绩=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实验成绩×5%+课程报告×5%。以HB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7级、
2018级及2019级学生(每届毕业生均为6个班)课程目标4的达成情况为例,详细说明思政教学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得分率=得分平均值/满分值;课程目标4达成值=课程目标得分率×分项权重。由表2可以看出,近三届毕业生课程目标4的达成值均高于平均分达成阈值0.7的要求,达成情况良好,这也说明学生对土木工程师社会责任理解很好,并愿意在工程建设中践行。
(2)思政教学评价
对“混凝土—思政”进行教学评价及反思,是反映思政育人成效是否有效的最直接方法。在对课程目标4考核时,不仅仅依据课程报告,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笔者认为可以利用雨课堂为学生推送工程案例视频,将学生观看视频、讨论等设置为课程目标考核的元素,并计入学期末总评成绩。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教学反思,检验“混凝土-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学期末可以用问卷星进行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关于课程思政的认识、融入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等的真实感受,以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及时总结,关注成效体现,撰写个人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将成功的做法延用深化,应用到下一届教学当中,形成教学改进闭环。思政课观后感
四、结语
本文基于OBE理念,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并探索该课程所特有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资源和素材,完善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混凝土—思政”的育人成效,为社会×义培养“又红又专”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