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职教 2018年第4期
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有效策略
文/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 詹洁雯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克强总理在2
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还没有成为制造强国,我们的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的亲手打造,唤醒、传承、培育、更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离不开职业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工匠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产品、服务或工作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内涵既
是敬业、严谨、专注、坚韧、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与修养,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信仰。
二、中职思政课教学目的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联系
中职教育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但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也不容否定,如果说技能学习解决学生将来“做什么”,那么思想政治课学习就是解决学生将来“怎么做”的问题,即是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的问题。而“工匠精神”是从业过程中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理念的高尚要求,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显然“工匠精神”是上述“
怎么做”的理想境界。因此,
图1 中职思政课教学目的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联系
中职政治教师必须将“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入思政课中,利用中职思想政治课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品德修行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图1所示。
三、工匠精神培养融入中职思政课的有效策略
1.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实习课对接
中职实习课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训练、养成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标准规范的实训环境、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标准指导下,教师把一个动态的课堂变成文字式的“课堂教学实录”,审视课堂教学有哪些成功经验,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修正和完善,并及时交流与探讨,促进相互学习借鉴、改进提高。思政课教师在专业课老师帮助下,获得一个个学生实习的案例(有照片、视频或成品即更好),再进行精选、分类,着重对体现“工匠精神”的案例进行提炼,形成一个个“工匠精神”相关的教学案例。例如,可提炼出三类案例,一是工艺越来越熟练的案例,二是工艺有创新或改进的案例,三是反复试验并克服难题的案例。
由于这些教学案例都来自于学生本身,因此,在融入这些案例的思政课教学时,学生们特别用心参与,特别容易到“感觉”(感悟“工匠精神”),教学效果很好。一旦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感悟、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以后的专业实习,形成良性循环,这样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如图2
思政课观后感所示。
图2 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实习课对接的示意图
2.“工匠精神”认知-体验-感悟-内化一体化教学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是促使学生从对道德的认知到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和强化的过程。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