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龙飞起舞东方
教学目标:
窗体顶端
1、认真聆听现代音乐作品,并初步知晓这些作品的意义。
瓦解歌词3、 初步领略19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对近现代音乐这个时期的音乐实行探究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龙的传人》
二、新课教学
讲解“蛰”意——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在这个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蛰龙”——我们华夏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蛰龙犹如“醒狮”、“睡狮”的意思一样,表示惊醒的龙的腾飞,表达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崛起的意愿。
1840年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响应时代号召,音乐在唤醒民众、凝聚民心、改造中华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也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音乐唤醒不同阶层:学生、农民、工人阶级
(一)音乐对莘莘学子的启蒙思想——学堂乐歌李叔同《送别》
1、学堂乐歌   
(1)概念:清末民初,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实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音乐课,于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在学堂里教唱的歌曲叫做“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 
(2)特点: 
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和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音乐启蒙教育家
(4)内容:宣扬爱国、女权、科学文明思想
3、介绍李叔同
4、赏析《送别》
5、比照欣赏韩磊演绎《送别》
6、学生跟随笛声演唱体验
(二)音乐反映底层劳动者的生活——赵元任《卖布谣》
    1、时代背景:窗体顶端
1、听赏《卖布谣》
2、简介作曲者
窗体底端
    3、讨论分析:
  (1) 师生共同探究赵元任先生注重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技巧有机结合的创作风格。
    赵元任以其独到的艺术手法,对歌词作了成功的处理。本来,歌中频繁出现的"卖"和"买",以及"落肚"、"裤破"、"没布补裤"等词,在谱曲时语音极易混淆,曲作者使用自己在语言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将汉语言文字中的声调与音乐旋律中的音调相结合,使整首歌曲词曲相配、声韵清晰,并从歌词语调中自然地引出了纯朴、生动的旋律。   
    4、通过朗读、演唱歌曲,仔细体会词曲相配、声韵清晰、质朴生动的创作风格:
  (1)5/4节拍是采用中国古代吟诵四言诗的韵律节奏。
  (2)乐句“3 #4 #5 6—  |  2 3 #4 5—”的旋律使用西洋音乐的旋法与和声连接巧妙地结合内容出发。
5、根据这首歌曲内容暗示来讨论该歌曲反映的社会状况。提示:“土布”代表什么样的经济形态?“洋布”又代表什么样的经济形态?
    《卖布谣》中有些歌词就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如“土布”代表了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洋布”代表了战争后出现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受外贸经济的冲击,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其中受外贸影响最大的是手工纺织业。歌曲从一个侧面勾画了当时洋货倾销,农村经济破产的图景。
(三)音乐对工人阶级的觉醒启迪——聂耳《开路先锋》
    1、时代背景:窗体顶端
    1、时代背景:“九.一八”的炮火震撼了全国各阶层的人民众,也震撼了中国乐坛。以黄自为代表的爱国作曲家写出了一些团结抗战、奋斗救亡的歌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时期,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革命音乐家,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战斗性、革命性的众歌曲和艺术歌曲。
窗体底端
    2、简介聂耳
    3、结合歌曲探讨聂耳的音乐风格和歌曲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作者创作了上借鉴外国实行曲曲式。歌词是在对我国20世纪30年代工人阶级的气质作出高度、大胆的艺术概括。像开始的“轰轰轰”与“哈哈哈”,前者暗示要炸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后者则表现劳动众乐观的情绪和必胜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战争后,西方文化涌入封闭的中国。在“学堂乐歌”运动中,思变的知识分子们首先创作和推广了很多适于众演唱的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人民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歌曲产生了,艺术歌曲也逐渐走向成熟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证明了音乐在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也证明了音乐的时代感是多么鲜明、强烈。正如音乐家马可所说:“革命歌曲是这样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时代生活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本质的事物。”
四、作业
  体验创作:现在要请同学们来当一回新学堂乐歌的创作者,请结合校园生活创作歌词,用
现成的《送别》曲调实行填词创作。
  填词时要考虑:音乐的乐句与歌词的句逗相吻合。一字多音时要用连音线。尽量先以模仿原曲为主写作。能够自己遍歌词,也能够用古诗古词或其他现成的歌词。
下节课每组选出一篇词曲结合较好的,唱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