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1/1
遵纪守法,不能为了报道而不择手段;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倡导正面报道,培养学生要有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等。以上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使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结语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目标,特别强调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倡导全面高校积极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8]面对新旧媒体交替和纷繁复杂的舆论形势,新闻专业教育类课程思政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培养出新时代党和人民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的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2][EB/OL]v/zhengce/zhengceku/2020-
06/06/content_5517606.htm.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
[4]本报评论员:部校共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举措[N],光明日报,2014-09-16(01).
[5]石磊.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从1.0到2.0[J].青年记者,2019,(01):59:.
[6]雷婉榕,刘东玲:基于OBE 理念的思政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122-123.
[7]付松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虚拟情境”教学探索[J].青年记者,2019,(09):99-100.
[8][EB/OL]l/news/yaowen/202011/
t20201103_2029763.shtml.
鬼畜在ACG 爱好者(Animation 动画、Comic 漫画、Game 游戏)中是指对视频内容剪辑、调音,形成新的排列组合,使画面和声音的重复频率极高,并且达到音画同步效果的一种洗脑、搞笑的二次创作类视频。[1]
鬼畜视频具有典型的洗脑性与
喜剧感,呈现出叛逆与非官方的特点,深受青年体的喜爱。作为青年亚文化,鬼畜视频的生产和传播背后反映的是青年体的文化取向,其内容表达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新思路。现有文献将鬼畜视频置于亚文化视域下的研究不多,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旨在分析鬼畜视频、鬼畜迷现有特征,以此反观当前鬼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互动效果,并审视当前鬼畜视频存在的困境。
亚文化视角下的鬼畜视频分析
一、鬼畜视频的话语表达特征。鬼畜视频在表现形式上,通常是对已有素材的二次加工形成重复、夸张、音画同步的特点。戏谑与反讽是鬼畜视频的关键,通过对严肃题材的再加工形成恶搞的鬼畜,颠覆原有的严肃文本,解构和破坏原有的话语体系,瓦解主流文化的严肃性。在鬼畜视频中,歌词、弹幕、画面构成了鬼畜视频的话语表达。
鬼畜视频的歌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有逻辑的歌词,另一种是无逻辑的拼贴。有逻辑的歌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视频制作者精心制作、根据已有音乐来配合画面。无逻辑的歌词拼
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鬼畜视频
阴周敏华
许媛萍
摘要:文章从鬼畜视频的话语表达特征、鬼畜迷两个方面对鬼畜视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鬼畜视频具有娱乐与恶搞的后现代性特征。当前,亚文化体借助鬼畜视频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具有得到身份认同的诉求,而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文化也积极借用鬼畜的方式寻求与亚文化的融合。文章认为鬼畜视频的发展还存在版权纠纷、价值内核缺失等困境。
关键词:鬼畜视频亚文化主流文化身份认同
传媒e 时代
点击新媒体
2021/1下
传媒e 时代
贴常常体现出视频创作者的创意,例如视频创作者将各类影视剧台词、诗歌进行拼接,这类歌词以朗朗上口为主要特征,但无逻辑的歌词拼贴显示出对原有内容的解构与重构,体现出鬼畜视频的颠覆性与趣味性。在阿多诺的《论音乐的拜物教特性与听觉的退化》一文中提及的“拜物”(the fetishism)概念,意指对某一客体的“着魔”状态。阿多诺察觉到具有朗朗上口的曲调、标准化的节奏(如一节四拍)的音乐可以让受众“轻松收听”,而“鬼畜”视频无疑将此特征持续性的放大:作为一种伴随文本,影视音的“高清晰度”(high definition)带来了数据充盈,在对视觉的依赖下成为“鼓励受众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并做出创造性的回应,简直就是一种复杂的信息格式塔”。[2]
鬼畜视频中的弹幕是鬼畜视频的特之一,其具有隐性吐槽、诱发共鸣、娱乐大众等作用,成为鬼畜视频爱好者间进行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相较于传统的视觉文本而言,这样的呈现方式令受众满足于程序化破解后的观看满足感、成就感,以及针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快感”,突显出鬼畜视频“魔性”十足的特征,激发了更多受众观看兴趣与参与欲望,因此在观看鬼畜视频中,时常会出现全屏刷满弹幕的现象。刷屏的弹幕内容有部分与歌词内容同步,有部分是该鬼畜视频所表达的中心词或是各类代表性符
号、表情等,以此传达出观看者的心情。鬼畜视频在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随意错乱拼接,相互碰撞、吞噬和嫁接中被生产和传播出来,形成一种符号“内爆”,符号内爆下的错乱成为一种症候,网络符号使用者被慢慢浸
染,直到对符号意义和错乱无意识、被动适应直至享乐其中。
[3]由较强的音乐感、快速且重复的画面、搞笑的字幕拼接而行成的“非正常性”感官刺激的鬼畜视频在互联网上收获大量的观众,为了让画面更具冲击力,视频往往会加大在浅层的视觉处理中的提示性,在基本结构稳定的前提下,最明显的就是多元视觉集的拼贴运用,增加几何与语义特征,且每种元素的增加都会带来认知含义的丰富化。例如,在点击率累积超过3亿的《我的洗发液》中,先后采用重复画面、碎片剪辑、聚焦人物面部、多屏拼接等空间聚合方式,将原来的叙事逻辑与呈现话语彻底转化为“表情+肢体+叙事+语气+文字”的图像拼贴,完全重构和转变了原广告正面宣传的认知取向,娱乐与恶搞的后现代性特征明显。
二、鬼畜迷:自我与体身份认同。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提出“衣帽间式的共同体”概念。[4]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暂时从现实生活的角中跳脱出来,在兴趣指引下寻求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共同意义。共同体中,成员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的相似性,强化了成员身份的相互指认。通过消费“鬼畜”视频,鬼畜迷实现了一次连通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络狂欢,并最终实现了短暂性的自我身份的构建。
“共同体营构的集体围观的仪式感,赋予了个体自我身份的进
一步认同。”[5]
此外,鬼畜迷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
份。詹金斯提出,粉丝文化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界限,粉丝在消费原始文本的基础之上,生产出了符合自身价值意义的文化文本,粉丝从一般消费者转变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生产者。鬼畜视频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和消费行为,其背后潜藏的是青年对平等、个性化、自我价值展现等价值观念的追求,在此基础上,青年体完成对自我权力主体身份的确认。鬼畜迷不仅在接受文化,也在消费文化;鬼畜迷对歌词、诗歌等素材进行了二次创作,通过二次创造形成鬼畜迷自身的特。
鬼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鬼畜的“主流逻辑”。鬼畜视频在接过恶搞视频、拍客视频的旗帜后,曾对主导文化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和“嘲讽”。对主导文化的抵抗一方面聚集了鬼畜体,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连接体的纽带。这种纽带关系得以建立的原因在于鬼畜体对主导文本有共同认知且理解鬼畜文化。只有在对主导文本有共同认知的基础前提下,鬼畜体才会深刻理解鬼畜文化中的“讽刺”效果,才能认同鬼畜文化的抵抗精神,二者不能割裂。伯明翰学派将这种关系的建立解释为“同构”,也译作“异质同形”,即亚文化和
主导文化在体价值追求和显现风格之间存在着象征性的相符一致,简而言之“某种结构的复制和翻版”。[6]而随着鬼畜文化的发展和成熟,尝试解决“同构”后达到破而后立的问题时,主导文化影响下的文化鬼畜悄然登场了。
二、从仪式抵抗到主动参与。伯明翰学派将青年亚文化置于与社会其他文化的关系中考察期文化表征和意义,将青年亚文化作为“阶级—文化系统”加以考察,“风格化的仪式抵抗”成为解释亚文化的利器。[7]然而,当前亚文化风格也发生多重转向,呈现出“弱抵抗”的特征。鬼畜亚文化体不再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中娱乐,开始借助鬼畜视频主动参与介入社会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B 站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出现了许多关于抗疫的鬼畜视频,鬼畜亚文化体通过他们熟悉的形式,不仅积极为抗疫一线人员加油助威,还极力科普健康知识,破除疫情相关谣言,为抗击疫情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展现出鬼畜亚文化体的社会责任感,让更多人了解鬼畜视频、减少对鬼畜文化的偏见。概言之,当前鬼畜亚文化体已不再囿于自我的世界中,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打破了鬼畜亚文化长期处在社会边缘的地位。
三、鬼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破壁与融合。2019年12月
点击新媒体
声屏世界2021/1
9日,B 站发布了“朱广权RAP 版”央视新闻,被网民戏称“官方鬼畜最致命”,这一举措为主流媒体与年轻用户体之间打通一条新通道,是其传递主流价值观、寻求媒介融合
的一次成功试验。[8]主流话语利用鬼畜视频生产传播实践不仅
是二次元文化与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的碰撞融合,其背后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建构作用。例如,用亚文化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输出主流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发挥了政治宣传引导的作用,并建构起了国家认同。
对鬼畜视频的再审视
一、价值反思:鬼畜视频的文化困境。鬼畜视频的拼贴风格、娱乐的情感取向,以及边缘化的视角已
经成为青年亚文化语境下的鲜明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鬼畜文化在消解主导文化权威,凸显抵抗意识的同时,它也面临着主体性缺失的困境。互联网将青年亚文化引入到了自身碎片化的文化体系中,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青年亚文化遭遇了进一步的主体性危机。传统的阶层、性别、职业等体识别的理性观念己然不再是鬼畜文化体的内构基础,鬼畜文化失去了固定的、集中的主体,变得不稳定与分散。
二、挪用、拼贴的制作策略易引发版权纠纷。当前,鬼畜视频良莠不齐,由于官方审核不严格,低俗、甚至走在道德底线边缘的作品仍然存在,容易对青年体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此外,鬼畜视频所采用挪用、拼贴的制作策略,对原始文本进行解构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作,很容易引发著作权、肖像权等纠纷。例如,2019年蔡徐坤状告B 站后,引发了人们对于肖像版权的关注。诸如此类侵权的现象在鬼畜区比较常见,要想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视频制作者方、视频审核方的共同努力,提高版权意识,进行规范化生产。
三、内核空化影响青年主体价值观塑造。鬼畜视频中虽有正能量鬼畜视频的出现,但是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恶搞的风格。鬼畜迷以青年体为主,而青少年价值观正处于成型阶段,面对网络上的多元文化,在情感支配下,青年体往往会片面选择最喜欢的文化而不是最适合的文化产品。B 站鬼畜区如同一个“狂欢的舞台”,这个舞台上严肃和文明被夸张或粗鄙所取代,身份、地位更是被抛诸脑后。[9]同时,由于青少年还缺少对不良信息的判断标准而只是一味地寻求着感官享受,因此很容易将鬼畜视
瓦解歌词频中的一些糟粕当成消费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自身的价值观。
鬼畜视频等青年亚文化具有活力与生命力,通过解构和戏谑,引起主流文化的关注,正是这些亚文化的生产与传播,驱使主流文化调整、反思和完善自身。在当前的文化生态中,呈现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呈现相互融合的局面,二者共同的
话语空间得到扩大。但值得注意的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共同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化内核不能缺失,亚文化的特也需要在自由、良好的空间环境进一步发展;期待亚文化体与主流文化在互相借鉴中,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栏目责编:乐禾参考文献:
[1]搜狗百科鬼畜baike.sogou/v167110695.htm?fromTitle=%E9%AC%BC%E7%95%9C
[2]McL uhan,M.,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4.p.317.
[3]陈维超.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鬼畜”视频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110-116.
[4]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78
[5]王长潇刘瑞一.网络影像奇观的生成逻辑、类型建构与意义解码[J].现代传播,2018,40(4):86-91.
[6]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宄辞典》第二版[M].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7]马中红.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J].青年探索,2016,(01):74-83.
[8]破壁与融合:二次元文化中的主流话语实践———以Bilibili 视频弹幕网为例[D].刁金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9]王蕾,许慧文.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鬼畜”文化———基于迷文本生产的研究[J].编辑之友,2018,(02):67-73.
传媒e 时代
点击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