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程作业(三道论述题都做了)
1、略述美术的主要分类及特点
[ 内容摘要]:美术的种类较多,一般人通常把美术仅仅理解为绘画和雕塑。实际上,美术的范围应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由于它们都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绘画用纸、布、木板、颜料等;雕塑用木、石、泥、铜等。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使用的物质更广),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和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所以,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当然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具体到每一种美术形式,它又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性,从而构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
一、美术的分类
美术的种类大致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
1、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如徐悲鸿先生的《愚公移山》(国画)、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油画),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2、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例如我校教学楼
前的雕塑《小象》(圆雕)。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3、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分类:A、日用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等)B、陈设工艺(象牙雕塑、装饰绘画)
4、建筑艺术:通过建筑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彩等各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他有三要素:坚固、美观、适用,这是希腊古建筑家提出的建筑三个标准。分类:民用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工业建筑、园林建筑、桥梁建筑。
人们根据作品中形象的特点,把他们划分为三种类别,即具象美术、意象美术以及抽象美术。美术有其自身独特的法则和神奇的境界,很多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抵制语言的分析,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美术的特点
一)美术有形象性、造型性、空间感、质量感、可视性、直观性、灵活性和自由性等特征。当然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具体到每一种美术形式,它又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性,从而构成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他们都具有自己的语言特点。
1、绘画艺术的特点:一、长于描绘客观世界和表现主观世界。二、只能以瞬间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要求画面形象能超越静止的空间范畴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引发人联想的瞬间。三、绘画艺术具有自己的艺术语言。
2、雕塑艺术的特点:一、首先在于艺术形象的实体性。二、由于难以表现
复杂的情节,不能运用背景来刻画人物,所以要求艺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三、雕塑艺术运用材质的特性与艺术形象的审美效果具有密切关系,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的材质美。
二)美术的语言特点
除此以外美术也有自己的语言特点。美术的主要艺术语言有点、线、面、体、空间、光、、材质和机理点,在几何学中是没有长、宽、厚,只有位置的,在美术的艺术语言中,点有大小不同的面积和体积。线是电的延伸。线条所移动的形迹是面。体是立体形态的体,因为有形必有体。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光是照耀在物体上,使人能看见物体的那种物质。是彩的简称,是观刺激眼睛而产生的视觉感。机理是美术作品表面的质感。艺术语言是指各种艺术具有的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的概念指各种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段。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艺术语言本身具有审美价值。艺术语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艺术语言的重要作用是创造艺术形象。
艺术语言的作用还在于艺术语言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不同空间形式。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形式和结构不同,他们的审美特征也不一样。绘画是在平面中展开,在平面上表现的立体空间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空间。雕塑在立体空间中展开,是实体空间。建筑的审美简直需要通过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方面来体现,建筑空间以人为参照,是生活与艺术、实用与审美、人与环境的集合体。
2、选一中国绘画某个流派进行评论
[ 内容摘要]:“文人画”是文人、士大夫独抒胸臆的作品。“诗、书、画”三位一体是文人画的基本特征。“文人画”是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特定的绘画名称,它的主要样式是水墨。文人画自它产生以来,一千多年过去了,文人画赖以产生的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文人画所讲究的其实不是反对形似,而是追求一种超越形似且能夠直接进入物象的精神状态。這种认知,其实已经把中国绘画美学拉拔到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度。画的意义在于画外。绘画的形式(或者说绘画的文本)的解释根据不是形式本身,而是与作品的创作环境,作者的此刻心境,特别是作者的针对性(或观念)相关。
一、文人画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思想基础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
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产生于盛唐时期,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其鼎盛而趋没落的转折时期,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统治阶级内部也分成了两部分,一些是当权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随着国力的恢复,财政的好转,日趋奢华和享乐,另一部分则是那些在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下败北的文人士大夫,这些人隐而不仕,崇道信佛,边兼济天下为独善自守,改对外在利欲的追求为向自我内心的探索。所以文人画是社会矛盾的直接产物,文人画家们,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人画家,几乎都是封建阶级中的失意人物,不幸的个人遭遇和对政治的强烈不满,促使他们不得不背离封建文化的政教传统而转向缘情言志的个性表现。
文人画兴盛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当人们经历了对社会美,对自然美的认识过程,当主体感受的丰富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而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时,会出现对情致美,个性美和“有意味”内容的形式美的欣赏。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已将“文”与“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在以后的发展上启到了深远的影响。此时,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 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画派”、“ 扬州八怪”、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是以儒、释、道三家的混合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儒家是以质为贵,他们追求的是“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的美学理想,反对雕饰之风。老子论艺术有“五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之论。庄子承其说,也认为“五乱目,使目不明”。他要求的是“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使人含其明矣”,追求的是“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思想与同样超脱的佛学“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是如此融合。
二、评论文人画的艺术特征及意义
缘情言志是文人画与其他绘画流派的最本质的特征,正是这个特质决定了它的一系列特征的表现。
1、与院画家特别重视形似,重格法相对的是文人画家以画自娱,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文人画之所以如此强调不求形似,是为了在艺术形象中偏重主观情意的表现,把形象当成寄情之物。在强调个性,情感的文人画那里,真实的含义就是感情的真实,缺乏感情的形在真也毫无意义。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来抒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2、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文人画重视墨的运用是因为它有以墨代的作用,盛唐以前,绘画主要是靠线条和彩作为造型手段,文人画兴起后,水墨清淡的画风就逐渐发展起来,以至取代了的位置,在墨的复杂变化中体现无限丰富的彩,在彩的有限使用中衬托墨的简淡。这里有着深刻的审美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原因。
3、文人画把诗书画印融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文人画与笔墨相关的另一特点是书画结合。早在汉代,对当时极流行又特别被重视的书法,杨雄就已提出他的表情性质“书,心画也。”书法的这种缘情性质,使它与同样以缘情为本质特征的文人画不谋而合。至元代文人画大盛时,由于赵孟的强调,以书入画正式流行起来。书画同源,体现了一种净化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诗画结合又是文人画家借以扩大绘画思想容量的方法,是比兴手法在绘画中的新的运用。文人画家一情取材,大多不具备多种画科的能力。然任一题材,经这些具有较深文学素养的画家配诗入画,画龙点睛以生出许多意趣来。
4、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
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既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赵孟頫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在文人画中,情感美、现实美、理想美、形式美交相辉映,使中国绘画的言情表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奇妙境界。
文人画自它产生以来,一千多年过去了,文人画赖以产生的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文人画所讲究的其实不是反对形似,而是追求一种超越形似且能夠直接进入物象的精神状态。這种认知,其实已经把中国绘画美学拉拔到一个空前的历史高度。画的意义在于画外。绘画的形式(或者说绘画的文本)的解释根据不是形式本身,而是与作品的创作环境,作者的此刻心境,特别是作者的针对性(或观念)相关。
3、谈中国古典绘画与欧洲传统油画的区别
[ 内容摘要]:中国画简称国画,有着民族形式和风格,画具主要是毛笔和颜料,画纸是宣纸或绢帛,表现手法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进行创作。西洋画简称油画,快干油调和颜料,画在木版或厚纸板上。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
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几个区别。
(一)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方法与西洋画都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画是用毛笔、墨和矿物、植物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而西洋画所用的工具材料及画法与中国画不同。如油画是用透明的植物调合颜料,在经过加工的布、纸、板等材料上作画。国画用的毛笔是圆锥形的,分软硬毫。羊毫、兼毫属于软笔,狼毫比较硬。画纸是特制的宣纸。颜料是水溶性矿物质,主要用墨作画,墨分五。油画要用到的笔很多,铅笔、扁平笔刷、还有用来刮颜料的刀具。在帆布、亚麻布上作画。颜料是油性的矿物质,用蓖麻油调颜料。
(二)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
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三)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竞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 铁路,竞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那里,画到那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漆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