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乾隆玉扳指谈中国玉文化
 
我们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玉石以其温润的品质深受大众的喜爱,从古至今,无论文人墨客或者皇室贵族都,无论平民百姓或者大富大贵之人,都对玉以及玉石所雕的器件爱不释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这华贵大气的乾隆玉扳指。
扳指在当今或许已经很少见到,但是这却更添加给它一种神秘感。
扳指在古代叫韘。是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以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韘字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漆雕
     《诗经卫风》芄兰篇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之句,说明商周时期一个能射箭、会驾车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韘,可见韘在那时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的器物。
当时普通人所用的韘都是用皮革制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极少数军事统帅使用的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韘在考古中才偶有发现。
考古发现的韘以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韘为最早。这件玉韘呈深绿,略带褐斑,其形状若柱中空,可套入成年人的拇指。上端前高后低,成一斜面形,下端平齐,正面雕兽面纹,兽目下有两个可穿细绳的小孔,背面下部有一条凹槽,可纳入弓弦,其上可见弦索磨痕,是一件实用之物。另外,在河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虢季墓中也出土了两枚玉韘,形制和妇好墓的玉韘基本相同。
后来,韘的功能渐渐出现分化,有了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的不同,且长期以来一直两者并存。但随着弓箭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韘的实用功能变得越来越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强。这种趋势在清代满族贵族阶层中尤为明显。满族是依靠骑射征服天下夺取政权的,因此,清朝政府对这一立国之本极为重视。
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照例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后来,韘也逐渐被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扳指一词所取代。
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征战的减少,八旗子弟对骑射的娴熟掌握日趋丧失,但佩戴扳指的传统却一直保留下来。扳指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佩饰品,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但皆喜佩戴。其质地亦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扩大至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等名贵材料,价格也扶摇直上。
尤其到了清代乾隆皇帝时期,玉扳指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章用秀专著《收藏的学问和窍门》一书指出:清代乾隆皇帝弘历既对古玉收藏十分热心,又是一位颇有眼光的古玉鉴赏家。乾隆皇帝与扳指可以说有不解之缘。对于用来陈设和鉴赏的以珍贵材质尤其是玉制作的扳指,乾隆帝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并为此花了三十年制成,乾隆皇帝还为诸多玉扳指写过不下50首诗作。而漆盒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期的“剔红海兽圆漆盒”和“剔红海水游鱼嵌碧玉磬式两撞盒”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名匠人之手。
可以这样说,乾隆御用玉扳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自己的意愿,是乾隆帝和宫内工匠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乾隆皇帝对玉扳指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玉扳指的温润大气打动了他,更是因为扳指的本来用处在于骑射,乾隆皇帝更是视骑射为清朝的建朝之本,所以乾
隆皇帝给予了扳指及其大气的评价,称其“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玉扳指的制作对材质的要求非常之高,乾隆帝经常用“璆琳”、“精璆”、“琼琚”、“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对于这些珍稀温润的美玉,乾隆帝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珍宝欣赏,而是受中国传统的“君子比德于玉”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从玉的美升华至对人生美德的观照。如:“艺器常看不离手,德材真觉可怡神”、“体正心平绎深义,经和记总训无邪”、“每因廉泽思观德,讵止钩闿诩绝伦”、“弓矢文皇喻政深,木求脉理正于心”、“穆如文作佩,允矣德堪观”等等。这种由物及人的观照方式,无疑大大丰富了玉扳指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也使我们窥见到乾隆帝的内心世界。
玉扳指虽然体量很小,但制作并不简单,尤其是画意扳指、御题诗文扳指。要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将人物、动物等形象和自然景观以及文字融合在一起,成为一幅幅清新自然的画卷或耐人寻味的书法作品,这对设计者而言固然不容易,对雕刻者则更为困难,没有高超的技艺是很难做到的。乾隆御用玉扳指绝大部分都雕有图画、御题诗或其它精细的纹饰,仅画意扳指所雕刻的内容就有射鹿图、射兔图、松鹿图、射虎图、哨鹿图、苹鹿图、寒江独钓图、观泉图、桃花图、坰牧图、弋凫图、秋声赋图、穿杨图、四骏图、李广射虎图、猎骑图等等。
从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御用画意玉扳指来看,这些作品都构思严谨,雕琢精细,水平相当之高,确实值得细细把玩品味,无怪乎乾隆帝要屡屡为之题诗咏赞。清朝乾隆时期玉扳指的制作量是及其巨大的,由于乾隆皇帝的喜爱,玉扳指在清朝达官显贵之中流行开来,其中乾隆皇帝的御用扳指则是最为珍贵的,不仅仅是因为所用材料的珍稀,更是因为乾隆的御用扳指都融入了乾隆皇帝本身的意愿,宫中的如意馆完全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想法一步一步将一件极品玉扳指制作完成。
可以说,乾隆玉扳指是由乾隆皇帝和工匠们一起合作完成的精品。其中200748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所拍卖的七件乾隆御用玉扳指名声最大,这七件玉扳指中有白玉扳指二件、碧玉扳指二件、汉玉扳指一件、青玉扳指一件、赤皮青玉扳指一件,据说乾隆皇帝为了制作这七件玉扳指前后共花费30余年,并为其中四件题诗。
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装也非常值得关注。外套为一剔红海鱼图圆漆盒,由盖和底两部分合成,盒盖外及底外墙朱漆雕落花流水纹,盖上三条鱼戏于滚滚波涛之中,刻划生动。盒内御制“咏玉韘”诗,底外正中刀刻填金楷书“乾隆年制”款。此盒雕工精细纯熟,波纹如丝,一刀剔下,不见败痕,表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一种崭新风貌。这种风格一方面是受晚明
嘉靖、万历雕漆风格之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乾隆时期造办处“牙作”中的南方刻竹名匠参与雕漆制作,从而把南方刻竹那种奇峭清新、精致细密的风格带到雕漆中来有关。此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期的“剔红海兽圆漆盒”和 “剔红海水游鱼嵌碧玉磬式两撞盒”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是出自同一名匠人之手。漆盒之内置一极薄而光素的红木内胆。内胆盖的上下两面分别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咏玉韘”和“紫玉韘”诗。内胆的下半部分与外面漆盒的下半部分内里大小相合,上口沿外翻,恰好与漆盒下半部分的上口沿相叠压,当把内胆下半部分放入漆盒下半部分时,二者严丝合缝。其底外面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和阗玉韘”诗,内里平置七个在档案中也叫“脐”的红木小圆柱,以固定扳指之用。为避免扳指之间的碰撞摩擦,每个扳指外还配有黄缎围套。这种在漆扳指盒内配胆安脐的做法在清宫档案中也有记载,如“乾隆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郎中五德、员外郎大达、催长舒兴来说:太监厄鲁里交金漆盒一件,内盛白玉扳指一件。传旨:配檀香垫,安脐。钦此。于八月二十一日将金漆盒一件,内盛玉器,配得垫板。呈进,交圆照园讫。”只不过此套御用扳指的内胆更为精致而已。
  
最后要写通过这样的一件玉器的鉴赏,对我们的启发有哪些,对我们现代玉雕的设计和制作有哪些借鉴的地方。(这部分内容是整篇文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
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格式不符合我们结课论文的具体要求,只是在内容上可以作为简单的参考。
在完成论文时还是要根据结课论文的要求和评分标准来具体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