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达到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雕塑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
()内容结构
本课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外国的雕塑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雕塑创作的特点和艰辛。第二部分(一、雕塑的概念)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特征。第三部分(二、雕塑的样式)简单介绍了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和浮雕。第四部分(三、雕塑的材料)讲的是雕塑一般都使用些什么材料。第五部分(四、雕塑的风格类型)讲的是雕塑的一般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对雕塑的一般特点的介绍,重点在于对雕塑的概念、样式、材料和风格类型的讲解。难点是要讲清这几个方面并不容易,只要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雕塑的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二、教学内容资料
()课文资料分析
1. 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指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1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牡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是时代、思想、
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
2. 雕塑的样式
(1)圆雕
圆雕是指占有空间的实体构成的雕塑个体或体。它是在各个可视点都能感到其存在的可视实体。圆雕一般不带背景,它主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和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构成统一的艺术效果,通过集中、简练、概括地表达主题思想打动观众。圆雕一般放置在可供四面观赏的环境中,也有出于宗教等原因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只允许或要求有一个或几个观赏面的,如石窟艺术和庙宇中的佛像以及壁龛等建筑雕刻中的圆雕。
(2)浮雕
浮雕是指只有一个面向(观赏面)的雕塑形式,通常是指有一块底板为依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所构成的雕塑个体或体。浮雕中表现的形体和底板平行的二维尺度长宽的比例不变,只压缩形体的厚度。压缩的原则是将形体用透视的规律,按比例近高()远低(),在限定的空间(厚度、深度)内,用能表现出更大的形体浮雕的底板作背景处理,可加
大作品的空间深度。浮雕按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高浮雕形体较厚压缩比例不大,如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浮雕、中国唐代的昭陵六骏和现代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都属于此类。低浮雕形体薄,压缩比例大,如埃及神庙和陵墓墙面上的浮雕以及中国洛阳龙门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等。薄浮雕利用极薄的空间塑造形体,几乎和底板成一平面,常见的有钱币、奖牌和纪念章上的浮雕,以及在一般浮雕中用于背影处理。去掉底板的浮雕叫做镂空雕(透雕)
3. 雕塑的材料和分类
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照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割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之分。象牙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刻、漆雕、树根雕、竹根雕、微雕、贝雕、面人和泥人等也是雕塑,但通常习惯把这类用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的小型作品归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门类。
(1)水泥雕塑
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一般用于室外,不宜近看,主要以粗犷质朴的庞大体积和生动的形象打动观众,如苏联为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马马也夫高地矗立的104米高水泥塑像《祖国母亲》。用白水泥制作的仿石雕塑具有一定的石雕材质效果,是廉价的室外雕塑材料。
(2)玻璃钢雕塑
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型,质轻而强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雕塑构图。无透明的树脂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体雕塑。供树脂用的各种浆,可使玻璃钢雕塑表面获得饱和度很高的各种鲜艳彩,也可镀铜仿金,材料本身具有现代感和装饰趣味。用树脂加石渣(钻朵斧或磨光)制作的仿石雕塑习惯亦称为玻璃钢雕塑。
(3)青铜雕塑
用青铜铸造的雕塑,或称青铜像、铜像。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铸造性能,可以做出精确清晰的细节和完美地表现塑造痕迹——手法。在表面经过不同的化学处理,可以得到泽各不相同、丰富而优美的特有质感。青铜雕塑具有纪念碑性的特征,既适合于耸立在广场、
街头,也适于作肖像雕塑。青铜是一种古老的雕塑造型材料。中国商周时代的失蜡铸造法采用黏土、沙子和牛羊粪、稻草等配制铸型料,欧洲的传统方法则用石膏、耐火熟料和沙子配制。现代熔模铸造法形成于20世纪的40年代初,主要采用的有石英砂水玻璃型和硅溶胶、硅酸乙酯型,是薄壳铸造,适用于小型作品。大型雕像也可采用工业铸造的翻砂工艺,直接从石膏像翻砂造型。
金属雕塑造型工艺的鼓皮法即扳金工,冷作活,民间称“收抛活”,是用手工艺技术锤打易延金属薄板,使之成形拼焊而成。用鼓皮法制作大型铜像、不锈钢或铝合金像,可以节约大量金属,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铜像就是用这种工艺成型的。具体作法是把金属薄板加热后放在木材、水泥或玻璃钢做成的分块模具上用锤敲打成型,也可由技工看着模型运用抛、借、收、点、錾等手法,把金属板垫在砧上锤打成型。
(4)石雕
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号称“山雕刻”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都是利用山形山势就地雕刻,和山体结合为一体而不可移动,
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动摇的纪事、纪年性和法典性。石雕材料品种最多最丰富,泽纹理各不相同。用绚丽多彩的石雕装饰城市、广场、园林、建筑和布置室内环境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花岗石质地坚硬、刚脆密实,不宜作过细的描写,适于粗犷或洗练的表现手法,能够达到很强的建筑感和质量效果,有白、灰、黄、黑等。南非产的黑花岗石颗粒匀称、结构致密,可以磨光加工成镜面那样光灿照人,最为名贵。大理石颗粒细密,晶莹美观,硬度适中,易于雕琢加工。纯白大理石是雕刻的主要石材,以意大利卡拉拉地区所产为最佳,玉白,有极细晶粒,呈半透明状,调温暖,雕制人体极富有表现力。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摩西》和《哀悼基督》等名作都是用的这种石料。中国的白大理石雕刻材料主要有房山汉白玉、河北曲阳石、四川宝兴大理石和山东、山西所产的白大理石。其中房山汉白玉,石质细洁致密,质感结实,性脆略硬,是建筑和雕刻用的优质石材,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所选用。
(5)木雕
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虫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一般多为小型架上室内雕塑。木雕构图一般以圆木的周边为限,利用树木弯曲的自
然形态相形度势,因材施艺,少加斧凿,可以不失天然趣味。特定尺寸的木雕也可将几块木块拼粘使用。木材质软便于雕刻,施以不同的刀法可以取得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趣味。雕刻用木材应选用干燥(陈旧料)、含胶质少、纹理美丽、纹理的“筋”和“肉”软硬相差不大、木质细密性脆、泽沉着不火、无虫眼节疤的。常用的树种有楠木、檀木、梨木、杨木、樟木、龙眼木等。楠木质软,韧而无性,不劈不裂不走形,泽暗褐深沉、古朴典雅,适合雕刻历史题材、古代人物,是木雕用的上等材料。檀木又称香檀,木质结构细密,纹理清晰美观,中等硬度,性脆不变形,不粘刀,不呛丝,是优良的雕刻材料。颜分黄红两种,以浅黄褐的最为清新悦目。
()作品分析
说唱俑(55厘米,灰陶制,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雕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三女神(大理石雕塑,公元前447—公元前438年,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
古希腊时期,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为神歌功颂德,所有这些神庙中以帕特农神庙最为出。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刻是菲狄亚斯在其艺术的鼎盛时期主持创作的。神庙的装饰浮雕规模很大,虽然不是都出自菲狄亚斯一人之手,但他是这些雕刻的总设计师,因此从这些雕塑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共分三部分:东西山墙雕刻、92块间板雕刻和长达160多米的带型装饰雕刻。
菲狄亚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主要活动时期在约公元前490—公元前430年,政治家伯利克利的挚友和艺术顾问,是当时最负圣名的艺术家。希波战争中,雅典受到严重毁坏,菲狄亚斯为雅典的重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擅长神像雕塑,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和《帕特农的雅典娜》等,但都已失传,所见到的只是复制品。另外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性雕塑,也是在他的领导、设计和监督之下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三女神》。
帕特农神庙这座建筑艺术杰作在17世纪中期还保持得相当完整,不幸于1687年,意大利人进攻被土耳其所占领的雅典时,一颗炮弹落在当时土耳其军队用作火药库的神庙内,建筑
漆雕物的中部完全被炸毁,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刻当然也遭到厄运。后来又遭到英国人的掠夺,使得其中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流落到了英国,《三女神》就是其中保存较好的著名作品之一。
《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克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特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