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寿宝⽂明”的由来--常宝堃问苏⽂茂:你⾃⼰说你叫什么吧?
第⼀代相声演员,只有朱绍⽂、阿彦涛、沈春和三位,没有字辈⼀说。
第⼆代相声演员有朱绍⽂的四位弟⼦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这四个名字都是
艺名,有⼈据此称这⼀辈为“有”字辈。但是阿彦涛和沈春和的弟⼦却没有按字辈排,⽽且相声界
多位前辈均表⽰没听说过,这⼀辈的“有”字是怎么来的也没⼈说的清。
相声第三代本来是没有字辈的。马三⽴先⽣在《京津相声演员谱系》中写道:“裕德隆是这
⼀辈的门长。这⼀辈的名字原来并不排德字,后来由于随着门长排列⽽更名。如李德钖原名李
佩亭;卢伯三改名卢德俊。”
相声第四代被称作“寿“字辈,是随着这⼀代的门长张寿⾂⽽叫起来的。这个没有争议。
到了第五代相声演员,是叫“宝”字辈还是叫“⽴”字辈,开始有了争议。⼀种说法是⽼先⽣给
后⾯三代的字是“⽴仁义”,所以这⼀辈就叫“⽴”字辈,后来因为这⼀辈最早成名的⼏位常宝堃、
刘宝瑞、侯宝林,名字当中都有个宝字,所以观众愿意以“宝”字辈来称呼这⼀代的相声演员。第
⼆种说法是只有张寿⾂先⽣这⼀枝的门下弟⼦排“⽴”字,⽽且这个字给的是评书门的字,相声这
⼀代本来也是没有统⼀的字辈的。也有排的是其他字的,⽐如马三⽴先⽣的弟⼦排的是“笑”字。
第三种说法是相声门本来排的是“⽴”字,后来为了矮相声演员张葆华的辈分,所以把徒弟们名字
中间的字改成了“宝”字,这种说法也许有点来历,但细节不可信,因为常宝堃是常先⽣的本名,
拜师后才改艺名为“常⽴桐”,艺名没叫响,还是以本名成的名。所以不是从常⽴桐改成常宝堃
的,顺序正好相反。第四种说法,是相声从第⼆代演员开始就有字辈⼀说了,共往下给了⼗⼆
个字“有德寿,⽴仁义,师志恒,善其厚”,我问过好⼏位⽼先⽣,均表⽰只知道“⽴仁义”,其他字的来历
从未听说过。上⽂已经说过了“有德寿”三辈都是以那⼀代的代表⼈物起的字辈,之前没有给字⼀
说,所以这种说法很可疑,并且这种说法起源较晚,⼤概也就是近⼗⼏年⽹上才有,很可能是
近⼈根据“德寿⽴仁义”附会杜撰出来的。
最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辈⽼先⽣给了字,叫“⽴”字辈,后来这⼀辈的成名⼈物有好⼏位
名字中都有⼀个“宝”,在观众⾥就把这⼀辈叫做了“宝”字辈⼉,并且越叫越响了。
相声第六代“⽂”字辈⼉来源于苏⽂茂先⽣的本名。这个事情苏先⽣⽣前多次说过:“我拜师
的时候,唱单弦的谢芮芝先⽣给我起了个艺名-苏伯光。等我到了北京启明茶社演出时,我师⽗
的师⽗张寿⾂先⽣不⾼兴了,前辈说相声的有⼀位叫卢伯三的,叫这个名不合适,所以⼜给我
改了个名叫-苏仲仁,我前边还有⼀个师兄叫李伯仁,后来他不说相声了。后来我回天津演出,
演出时海报上的名字有时是苏伯光,有时是苏仲仁,有时是苏⽂茂。我师⽗说:⽼这样不⾏,
你⾃⼰说你到底叫什么?”我说:⼲咱们这⼀⾏的⾛南闯北哪⼉都去,我就妈妈⼀个亲⼈了,我
怕改了名字,回头她不着我!从此,我⼀直在⽤我的原名—苏⽂茂。”
上⽂⾥能看到,张寿⾂先⽣给苏⽂茂起的艺名是苏仲仁。是按照“德寿⽴仁义”中的“仁”字排
的。但苏先⽣后来⼀直⽤的是本名,⽽相声界⼜有这个按门长师哥排字的传统,后来很多的这
⼀辈演员都把名字中间的⼀个字改成了“⽂”字,⽐如⼤家熟悉的刘⽂亨、魏⽂亮、刘⽂步,德云
社的张⽂顺、王⽂林等。⽽名字中有“仁”字的反⽽很少了。
到了相声第七代,争议就⽐较⼤了,最流⾏的说法是因为苏⽂茂给长⼦起名叫苏明杰,有
⼀次他和⼏位长辈在⼀起时,⼀位长辈说:“长门出⼩辈,辈辈出⼤哥,下⼀辈就跟着你⼉⼦那
明字排吧。”这种说法流⾏最⼴,不过我问过苏明杰,他说苏⽼在世时倒是说过这个字是打他这
⼉来的,但是怎么来的,谁定的,他都不清楚,也没问过。
同样“德寿⽴仁义”的义字,是⽼先⽣给的字,只不过这⼀代的演员基本都成长于解放后,新
社会不提倡排字辈,所以⽆论是“明”字还是“义”字,都没有什么⼈⽤了。
上世纪九⼗年代流⾏过⼀种说法叫“德寿宝⽂鸿”,近⼏年也有称应该叫”德寿宝⽂鸣”或者“德
寿宝⽂铭”的,据说都是某个相声演员或爱好者根据⾃⼰的名字改的,这⼏种说法来源不清,当然也没有流传开来。
再下⼀代的相声演员,没有字辈,⾄于某⼀枝⾃⼰给的字,⽐如德云社的“云”“鹤”,这种情况前代已有,没有什么不妥,不必诟病。
所以,⽆论是“德寿⽴仁义”还是“德寿宝⽂明”,两种叫法都对,“⽴仁义”是上辈给的字,“德寿宝⽂明”是根据这⼀代代表⼈物叫响的,算是约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