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字的来历
据《说文解字》可知,繁体“爱”并不是表示“仁爱”义的本字。
“爱”字的原意是“行貌”,即行走的样子。上半部是表示读音的声符,下半部的“夊”才是表示该字意义的意符(音suī,慢步行走的样子)。
後来这个形声字被借来记录“仁爱”义,并流行开来。
由此可见,“心”在假借字“爱”中只是标注读音的声符的一个部分而已。对于热衷追求造字精意的人来说,许老先生的说解可能扫了他们的兴致。
但说真的,在没有弄明白“心”在字形“爱”中的身份和作用的情况下,就来大谈“有‘心’之‘爱’”和“无‘心’之‘爱’”,并执意要上升到“汉字的科学性”的高度,确实是要冒
著闹笑话的风险的。北京大学蘇培成教授曾举出“喜、怒、哀、乐(乐)”四个字,证明表达感情的字,在字形上,不一定都要有“心”。
如果一定要追求造字的精意,平心而论, 减省“心”部件的“爱”倒是简化字中改造得比较好的一个字形。它既保留了繁体“爱”的轮廓,又用常用字“友”来代替繁体字形中容易写错的
那个部分,而“友”记录的是“友爱”“友好”“友情”“友谊”等与“爱”义紧密相关的词语。而且,“友”的古字形画的是相互帮衬的两只手,这该是一幅多麼富有爱心的图画。又据查,
省“心”换“友”的简化字形“爱”,它最早出现在元代的《京本通俗小说》中。那位断言“从‘爱’到‘爱’的转型,正是‘心’和‘灵魂’大步沦丧的象徵”的朋友,看来只能到元代去寻“沦丧”的元凶了。
《唐韵》乌代切《集韵》《韵会》於代切《正韵》於盖切,??同?。仁之发也。从心旡声。
又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又《孝经·谏诤章疏》
爱者,奉上之通称。又《諡法》啬於赐与曰爱。又姓。宋刺史爱申。又叶乌胃切,音秽。
《诗·小雅》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楚辞·九章》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袁宏·名臣赞》沧海横流,玉石同碎。达人兼善,废已存爱。《谢瞻·答灵运诗》寻涂涂旣睽,卽理理已对。丝路有恒悲,矧乃所在爱。小篆作?。
惠,爱也。——《尔雅》
爱施者,仁之端也。——《说苑·说丛》
君子自爱,仁之至也。——《法言》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孝经》。沈宏曰:“亲至结心为爱。”
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字的来历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公夫人甚爱女。——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唐·韩愈《师说》
非疏骨肉爱过客。——《韩非子·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