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八中
                              三字经训诂
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予不揣荒陋谬为训诂不无贻诮高明然于穉习之助庶或有小補云尔岁在康熙丙午嘉平之吉讱菴王相晋升甫识。
人之初 性本善
【解释】
此立教之初发端之始。故本于人之初生而言之。天之所生谓之人。天之所赋谓之性。秉彝之良谓之善。人生之初。始有知则先其母。始学语则先呼其亲。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朱子曰。人性皆善。不其然乎。
性相近 习相远
【解释】
此承上文而言。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人初生时。智愚贤不肖。皆同此性。本相
近而无别也。及乎知识既开。气禀各异。资之敏者则为智。识之闇者则为愚。循乎理者则为贤。纵乎欲者则为不肖。反之秉彝之善性。不既大相远乎。此无他。习气使然也。惟君子为能有养正之功。而不使幼穉之性。移于不善也。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解释】
养正之谓何。谓能教也。人非圣人。岂能生知。非亲不育。非教弗成。有子而不教。则昧其天赋之良。悖理纵欲。日迁于不善矣。教之何如。古者妇人有娠。坐不偏。卧不侧。立不跛倚。行不乱步。目不视恶。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此未生之胎教也。子能食。教以右手。能言。勿使娇声。能行。使知四方上下。能揖。教以礼让尊亲。此阿保母氏之教也。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此父师之教也。然教之之道。又贵在专而无倦。盖不专则学难成就。倦教则子益废弛。非教之善道也。
昔孟母 择邻处
橄榄油品牌【解释】
母氏之教。本于慈。由巽而入。教之所宜先也。古之贤母。能教子以成大名者。惟孟母最著。孟子名軻。字子舆。战国邹人也。父早丧。母仉氏。居近屠肆。孟子幼尝嬉戏其间。学为屠人宰割之事。孟母曰。此非可以居子也。乃迁于郊。居近坟茔。孟子又学为埋葬哭泣之戏。孟母曰。此亦非可以居子也。又迁于学宫之旁。孟子朝夕学为揖让之礼。进退周旋之节。孟母曰。此可以教吾子矣。遂安居焉。古语云。交必择友。居必择邻。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其此之谓乎。
子不学 断机杼
【解释】
杼者。织机之梭。孟母平居。以织纺为事。孟子稍长。出从外傅。偶倦而返。孟母引刀自断其机。孟子惧。跪而请问。母曰。子之学。犹吾之织也。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尺寸不已。遂成文疋。今子学为圣贤。乃厌倦而求归。犹吾织布未成。而自断其机也。孟子感悟。乃往受业于子思之门。诏明圣学。皆母教也。
窦燕山 有义方
【解释】
为父之教。本于严。以正而训。教之不可忽也。近代之严父。能教诸子皆成令名者。惟窦氏为最。窦禹钧。幽州人。以地属燕。因号燕山。其为训也。家庭之礼。肅于朝廷。内外之防。严于宫禁。父子之训。凛于官师。左传石碏曰。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如燕山之教。可谓义方也已。
教五子 名俱扬
【解释】
燕山五子。义、俨、侃、偁、僖。宋初皆为名臣钜卿。世守其父之家法。奕叶贵显。皆严亲训迪之功也。
养不教 父之过
【解释】
父母之于子。不患不慈。但患失教。有子而不能教。岂非父之过也。
教不严 师之惰
【解释】
师长之于弟子。不患无教。但患不严。不严。则弟子怠玩而不遵。志荒而业废矣此为师之过也。
煲鸡脚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解释】
古语云。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无外。学问无成子之罪。又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呜呼老矣。是谁之愆。言悔之无及也。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解释】
义。道义也。礼经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美玉。不琢不磨。不成器物。则无所用。犹人虽有美材。不勤学问。则不能知理义道德。终不可谓成人也。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解释】
此言为子弟之道也。凡为人子弟。当少年无事之时。宜当亲近明师。交结良友。讲习礼节义文之事。爱亲敬长之道。进德修业。以为立身之本。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解释】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初学之士。不可不知也。昔汉时。有江夏黄香。年九岁。即知孝于亲。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之帷帐。使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温煖其亲之衾绸枕席。以待亲之煖卧。幼而行孝如此。虽云天性。然人子之道。昏定晨省。冬温夏凊。礼当然也。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解释】
敦伦笃谊。友于为重。兄弟之义。幼学所宜知也。汉时鲁国孔融。年始四岁。即知友爱敬让之道。时有馈送其家梨一筐。诸兄竞取之。融独后。又择其最小者取之。人问尔何独取小者。答曰。我本小儿。当取小者。即此可观其谦恭敬让之一端。日后罹钩党祸。兄弟一门争死。其孝友之风。燦然千古矣。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攸县麻鸭
【解释】
粉代表什么孝弟之道。人伦所当尽。见闻之理。幼学所宜知。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知其目则为数。识其义则为文。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日新其德。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及乎闻见既广。知识既深。则言寡尤而行寡悔矣。
一而十 十而百
【解释】
以此下。皆言知某数也。万物之数。起于一。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百者。十之盈也。
百而千 千而万
【解释】
十累而盈。满十则为百。百累而盈。满十则为千。千累而盈。满十则为万也。过此以往。数无纪极。莫之能穷也。
三才者 天地人
【解释】
混沌之气。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天地之间。万物生。惟人最贵。人为万物之灵。气禀阴阳。道敦化育。生生不息。与天地参。故曰三才。
三光者 日月星
【解释】
日本乎阳之精。照临于昼。月本乎阴之魄。光明于夜。五星列宿。皆丽乎天。辉煌灿烂。布列森罗。配乎日月。谓之三光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解释】
纲者。统系也。天下之大纲者有三。君正于朝。为臣之纲。父正于家。为子之纲。夫正于室。为妻之纲。三纲既正。则君圣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宇宙清宁。邦国平康矣。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解释】
此言岁时之序也。一岁之序。分为四时。应乎北斗。斗柄东指。在寅卯辰。万物发生。于时为春。斗柄南指。在巳午未。万物畅茂。于时为夏。斗柄西指。在申酉戌。万物收敛。于时为秋。斗柄北指。在亥子丑。万物闭藏。于时为冬。四时之循环不已。运转无穷。寒
暑迭易。而岁功成焉。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解释】
此言四方之位也。正东之方。其干甲乙。其帝太皡。其神勾芒。盛德在木。于常为仁。于时为青阳。正南之方。其干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盛德在火。于常为礼。于时为朱明。正西之方。其干庚辛。其帝少皡。其神蓐收盛德在金。于常为义。于时为白藏。正北之方。其干壬癸。其帝颛顼。其神元冥。盛德在水。于常为智。于时为伭英。中央之宫。其干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勾龙。盛德在土。于常为信。于时寄旺乎四季四方。春夏秋冬。各有专司。惟土居中用事。而四方咸应之也。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解释】
天地之间。阴阳二气。化生五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
此五行之生序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草。土爰稼穑。此五行之性之德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万事万物。无不有五行贯乎其间。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天下之数。皆由此推。不可不知也。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解释】
五常之理。根于性生。一曰仁。仁者。人也。心之德也。宽裕温柔。慈良恻隐。是之谓仁。二曰义。义者。宜也。心之契也。发强刚毅。奋悚果敢。是之谓义。三曰礼。礼者。义也。心之理也。斋壮中正。逊顺谦恭。是之谓礼。四曰智。智者。知也。心之机也。聪明睿智。文理密察。是之谓智。五曰信。信者。厚也。心之主也。诚实正直。忠厚和平。是之谓信。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不容紊乱也。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解释】
此言谷可食者有六也。一曰稻。有秈稻。粳稻。晚稻。糯稻。二曰梁。北方高粱米。有黄粱。白粱。青粱。三曰菽。即诸豆之总名。有大小黄黑青白豇扁豌蚕之类。四曰麦。夏谷也。有大麦。小麦。穬麦。荞麦。五曰黍。北方之谷。又名小米。有粘。有粳。六曰稷。一名秬。祭祀之用也。有黄。有黑。凡此六谷。皆天生以养民者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解释】
此言人之所畜养者有六也。马能负重致远。牛能耕田。犬能守夜防患。则畜之以备用者也。鸡羊与豕。则畜之孳生。以备食者也。六者在人饲养。使得其宜。则生息蕃滋而为利薄矣。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解释】
此言七情之动也。人之有生。便有知识。纔有知识。则七情生焉。一曰喜。欢乐也。二曰
怒。瞋恚也。三曰哀。伤感也。四曰惧。恐畏也。五曰爱。眷恋也。六曰恶。憎嫌也。七曰欲。贪慕也。凡此七情。智愚贤不肖皆有之。惟圣贤能出之以正耳。出之以正则为君子。出之以邪。则为小人。人当崇正而黜邪。循理而窒欲。可不慎乎。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解释】
此言八音之器也。乐所以配礼。凡奏乐者。八音备而后乐始全。八音维何。一曰匏。瓢瓜也。用为笙竽。二曰土。瓦器也。用为埙。三曰革。牛皮也。用为鼓。四曰木。木器也。用为柷敔。五曰石。玉石之器。用为磬。六曰金。铸器也。用为钟镛。七曰丝。弦索也。用为琴瑟。八曰竹。用为箫管。凡此八音。制自黄帝。五帝三王。各有乐。用以享上帝。祀鬼神。薦祖考。宴嘉宾。酬酢献灌。非乐不宣。登降揖让。非乐不和。迭奏宣通。调和敷畅。所以导诚敬。畅性情。昭感格。助威仪。所谓礼乐备而治功成。乐之为用。其大也如此。古人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此之谓也。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解释】
此言九族之伦也。九族云何。一曰高祖。高者最上之名。祖之祖也。凡高祖所生以后。均为同族。所谓五服以内之亲也。二曰曾祖。曾者。层叠而上也。谓父之祖也。三曰祖。一曰大父。一曰王父。谓父之父也。四曰父。一曰家君。一曰严君。尊称父也。父没则称考。母没则称妣。高曾祖父。皆考也。高曾祖母。皆妣也。五曰身。已身也。身之嫡配为妻。庶妇则为妾。六曰子。妻妾之所生也。妻生为嫡子。妾生为庶子。七曰孙。子之子也。孙者。系也。统系相传。有绪而不绝也。
自子孙 至元曾 乃九族 人之伦
【解释】
已身之下。有子孙。子孙之所出。则有元曾。八曰曾孙。孙之子。九曰元孙。孙之孙也。自高祖至元孙。九世矣。九世之所出。谓之九族。族者。众也。其间生育繁庶。各有亲疏远近之分。伦。序也。尊卑之序。定而不紊。凡此亲族。兄弟。诸父。子姪。诸孙。皆出天伦。一本之源。所当敦笃敬爱而不衰者也。
三字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