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教案
一、课文解读:
诗经》全集三百余篇,每篇都深入人心。《芣苢》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篇章。《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之情。“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二、课文重点:
理解诗意,着重分析两首诗的动词及表现手法,比较两首诗情感基调的异同。
三、课文难点:
体悟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的美德。
四、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
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我们已经通过《关雎》《蒹葭》倾听了先民的歌唱,领略了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今天,我们继续聆听先民的心声《芣苢》
【题目剖析】
前人关于“芣苢”的解释:
《毛传》:芣苢,车前,宜怀任(妊)焉。
《别录》:车前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
《陆玑疏》:其子治妇人难产。
根据这些解释可知,芣苢作为一味中药材,食之能受胎生子,并且可以难产。所以,妇女采集芣苢就成了一种古老的习俗,采芣苢的人是妇女也就没有疑义了。
【知人论世】
1.知文——《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论世——写作背景
妇女采集车前草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知识链接】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①“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雅: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多为公卿贵族所做,共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大雅·江汉》。
颂: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如《周颂·我将》《周颂·有客》《商颂·玄鸟》等。
②“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整体感知】
1.读文正音
fú  yǐ
  苢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cǎi  zhī
  采  芣  苢, 薄  言  采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yǒu  zhī
  采  芣  苢, 薄  言  有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duō  zhī
  采  芣  苢, 薄  言  掇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luō  zhī
  采  芣  苢, 薄  言  捋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jié  zhī
  采  芣  苢, 薄  言  袺  之。
cǎi  cǎi  fú  yǐ  bó  yán  xié  zhī
  采  芣  苢, 薄  言  襭  之。
2.朗读指导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以二二节拍为主,通篇短促的四字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
3.讨论交流
朗诵诗歌,划分诗歌层次结构。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采之”“有之”
第二部分:“掇之”“捋之”
第三部分:“袺之”“襭之”
【文本研读】
赏析并翻译诗歌。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明确:
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译文: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明确:
掇: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译文: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明确: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译文: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1. 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2. 《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采薇教案
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
3. 全诗细微变化的六个字是随便用的,还是作者有用心的?可以调换顺序吗?
妇女们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她们愈采愈多、愈采愈快,劳动热情也愈来愈高涨。通过她们弯腰摘取,成把捋采和手扯衣襟兜装的连续动作的真切描写,更突现了她们心灵手巧、操作娴熟的劳动技能与本。所以,六个字是作者有用心的,不可以调换顺序。
4.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是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是总体描写,“采采”的反复叠唱,有着音乐美感,也体现着妇女们呼朋引伴,轻松欢乐的情调。“有”唱出了获取的愿望,也似乎传递着发现野菜的信息。接下来四个动词恰是一个
完整的劳动过程。“掇”,一片片、一棵棵地拾取、摘取;“捋”,由少而多,进而成把地握取;“袺”,把成把握取的野菜放到提起的衣襟里;“襭”,再把装满野菜的衣襟掖在腰带间。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
第二课时
【探究鉴赏】
1. 赏析本首诗的艺术特。
明确:
1重章叠句。
本诗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