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      主备人:方梦甜
八年级 语文科    课题(学习内容):    唐诗五首( 7)周(3)课时  审核人:何晓慧
学习目标(任务)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主要设想、措施
(学法、教法)
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及其它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野望》
1、导入
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2、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作者简介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
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4、背景透视
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5  读一读字音
东皋( gāo      徙倚( xǐ yǐ      落晖(  huī 
写一写字形
dú      wēi 
6、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关键词: 孤独      借景抒情
7、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8、翻译课文
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回家。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的强烈辉映。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 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答案】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用得自然而精
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
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板书设计
归纳总结
        首联        叙事抒情
        颔联        远景  静态    惆怅孤寂
野望采薇教案    颈联        近景  动态
        尾联      抒情
本诗主旨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本诗突出艺术特归纳
四、学习《黄鹤楼》
1、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美丽的传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3、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4、交流感知
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分析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见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思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主要内容情感
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5、研读共品  自由赏析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6、互助释疑
师友互相质疑,有师友彼此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7、巩固拓展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 思乡之情。  )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完成高分突破
水皆缥碧
游鱼细石
视觉  高山寒树
横柯疏条
与朱元思书                                    奇山异水
                              泉水激石
好鸟相鸣
听觉  蝉转不穷
猿叫无绝
课后反思
  效果较好,完成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