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本文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律诗,有五言,有七言。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五首诗歌深浅有别,有的诗歌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理解其妙处,比如《黄鹤楼》《使至塞上》;有些学生自主阅读应能解决,比如《钱塘湖春行》。因此,本课教学不必平均用力,可根据学情和诗歌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2)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2.难点:(1)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借以分析诗歌,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精巧。(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二、了解文体知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押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三、学习新课
()《野望》
步骤一:了解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做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范读,并校正读音和节奏。
(gāo) 暮() 徙倚(xǐyǐ) ()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4.教师注解重要字词,请同学翻译诗句,并注意提醒校正。
步骤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作者在薄暮中见到了怎样的景物?
明确: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3.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明确:颔联总写秋,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搭配得恰到好处。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写作者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步骤四:品味语句,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步骤五:教师小结
《野望》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采薇教案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
()《黄鹤楼》
导入: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便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即《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步骤一:资料助读
1.了解作者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2.了解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而名闻天下。
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1.教师范读,强调注意节奏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读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2.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3.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互相译读。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步骤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明确: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已驾鹤远去,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潜在的铺垫。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变化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做了铺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明确: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万里,远望汉阳,原野上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葱绿。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步骤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3.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该如何理解?
明确: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步骤五:教师小结
诗人描写了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联想到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悠悠白云,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3.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一)野望孤独无依
(二)黄鹤楼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野望》《黄鹤楼》。
二、学习新课
()《使至塞上》
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王朝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步骤一:资料助读
1.了解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人称诗佛,因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王摩诘文集》等。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诗和画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背景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步骤二: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3.小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互相译读。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