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教案与学案
课题:12、唐诗五首01 《野望》 教学时间: 月 日
课文分析:《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
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
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一)朗读背诵诗歌;(二)理解大意。
二、课堂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1、概述:
诗是情感、情思与情绪的产物。我们所见到的好诗,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性、真情、真意,用他们的实际行为和人生遭遇,用他们的碧血、热泪乃至生命写成的。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诗的语言最简洁、最优美、最富形象性;诗的节奏和声韵给人听觉上的美感;诗的辞藻里往往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积淀;诗的表达技巧最为丰富多彩。
读诗,欣赏中华千古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淡泊,使灵魂得到净化。
读诗,要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情境);
读诗,要了解诗中描绘的形象(物境):
读诗,要体会诗中丰富的想像;
读诗,要品味诗歌中精练的语言。
2、引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的诗歌成就最高。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颇浓的山野景,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二)经历过程,尝试参与:
(二)经历过程,尝试参与:
【了解作者】
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初年,因疾罢官,采薇教案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翁方纲评价其诗作“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之中,如鸢凤飞,忽逢行鹿,正是不可得也”。
[备用资料]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理解大意】
野望 王绩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注释]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徙倚:徘徊。依:归依。落晖:落日。
[翻译]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犊:小牛。这里指牛。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翻译] 放牧的人赶着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赏析诗歌】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让人产生思归之情。
可是归去何方呢?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却始终感觉无枝可依。“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赏析: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
“树树皆的,山山唯落晖”,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这些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
3、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夕阳下景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在这田园的生活中,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很陌生,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三)课堂小结,情感参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怡静的山野秋晚图,抒发了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产生的彷徨、孤独和苦闷的感情。
(四)拓展升华,创新参与:
《野望》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才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三、课后活动:
(一)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的强烈辉映。
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光线与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二)默写:
1、诗意俯拾皆是,只要有心寻访。看到山家秋晚,夕阳余晖,我们会想起王绩《野望》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心情寂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