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古诗词诵读  1 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理解感悟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返乡途中的独行和抚今追昔的凄苦思绪。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感悟征夫返乡途中的独行和抚今追昔的凄苦思绪,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我”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学生较难感受,因为六年级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自身的情感经验都很欠缺。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征夫返乡途中的独行和抚今追昔的凄苦思绪。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征夫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古以来诗歌便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我们常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就是指诗词曲这三种文学形式的颠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品味《采薇》中的一个经典片段,来感受我国最早的诗歌的魅力。(教师板书诗题:采薇。)
1.引导学生了解《诗经》。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西汉时始称《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课文所选的是《采薇》的最后八句诗,抒写了征夫当年出征和此时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
2.释题。
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需要注意的字音:雨(yù)(这里用作动词)霏(fēi)
◆读准多音字的音:行(xíng)道迟迟载(zài)渴载(zài)饥
2.教师范读,学生把握节奏。
节奏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齐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诗经》这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的韵律美。如果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就能穿越时空,欣赏诗歌中的美景,感受诗歌中的人物的心情了。
5.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再读古诗。把读懂的诗句讲给同桌听。
2)分组讨论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译文示例: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没有人能够体会!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示学生在表述时可以使用这样的句式:读_____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景:_____
6.师生合作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里看出来的?(“杨柳依依。”)“依依”写出了杨柳怎样的特点?(写出了柳枝的婀娜姿态。)
2)在这如诗如画的景中,“我”去了哪里?
预设: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采薇》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这八句诗抒写了征夫当年出征和此时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
明确:“昔”字表明这是征夫回想当年出征的情景,所以“我”去了战场。
3)此时,“我”的心情如何?(依依不舍。)从哪里体会到的?(从“杨柳依依”中体会到的,在古代有离别之时折柳送别的做法。)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这两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征夫归来时的景象。)从哪里看出来的?(“今”。)
2)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征夫归来的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采薇教案3)“雨雪霏霏”是单纯写景吗?(不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征夫在征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还感受到征夫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1)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描绘的是征夫在漫漫的归途中遭遇险阻,行路艰难;再加上行囊匮乏,又渴又饥,更是雪上加霜。)
2)此时,“我”的心情如何?(眼前的困境又加深了“我”的忧伤。)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这两句诗中哪个词语点明了“我”的心情?(“伤悲”。)
2)你怎样理解这种心情?(征夫在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在漫天飞雪中返回故乡,无尽的相思和沉重的焦虑萦绕在心头,归途中的饥渴让他倍感孤独和伤感。)
小结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表现了征夫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读罢诗句,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