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发现论郭素娥的“饥饿
要:“饥饿”这一文学话语,成为无数作家创作主题。路翎在描写“饥饿”这一主题时,成功塑造了郭素娥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饥饿”主题入手, 演绎了郭素娥从出场到生命结束的全部历程,进一步分析她的反抗精神和原始底生命强力。
关键词:路翎 饥饿主题 郭素娥 生命强力 反抗精神
路翎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七月派的主力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大都展示社会复杂阴暗面、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和心理刻画。而郭素娥的原型是一个被人指指点点的卖香烟的矿区女子,路翎发挥想象,把她写成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郭素娥这一人物就是路翎在其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中所刻画的,从“饥饿”这一主题来论述郭素娥的反抗精神。首先提到“饥饿”这一话题,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人的生存,即心理饥饿。同时“饥饿”还表现在人的生理上,即性饥饿,这种饥饿最后可能导致人的心理变态。很多作家之所以描写“饥饿”主题,有对历史的追忆,更多是对那些心理和生理上都扭曲的人的一种同情与鞭挞。《饥饿的郭素娥》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实践,从饥饿的角度论述了主人公郭素娥的悲惨命运。
作品描写郭素娥与刘寿春、张振山以及魏海清的故事。通过与这三个男人的关系,来进一步衬托了郭素娥的人物形象。郭素娥由于饥饿,16岁逃离家乡,中途与家人失散,由于饥饿晕倒在路边,最后让一位比她大很多的男人刘寿春捡回了家,做了他的媳妇。有了家的郭素娥依然没有摆脱贫困,饥饿仍然伴随着她。刘寿春是年迈已高、体弱多病、上瘾的一位吝啬、龌龊的人,也是生理不健全的男人。他不但无法满足郭素娥的温饱问题,更无法满足她的生理需要,因此心理上的饥饿和生理上的饥饿让郭素娥苦不堪言。为了生计,她摆小摊卖香烟。与此同时,矿工张振山和魏海清的出现,让她点燃了生活的火焰。魏海清早年丧妻,带着几岁的儿子,生活窘迫。他对郭素娥的喜欢,不仅是肉体的喜欢,更是精神上的喜欢,但他的喜欢带着自私、狭隘、贪婪与懦弱。当郭素娥选择了张振山的之后,他展现出为狂热的情欲煎熬时的疯狂的心态,最后他出卖了张振山和郭素娥,直接导致张振山下岗、郭素娥死亡。可以说,魏海清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尽管郭素娥死后,他内心既悲痛又后悔,最后良心发现,与害死郭素娥的凶手黄毛拼死搏斗,同归于尽。虽然他觉醒了,但是觉醒的前提是因为自己出卖了心爱的女人,致使她的死亡,从而内心的压力使他的精神崩溃,这种觉醒只是盲目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醒悟,他并没有意识到郭素娥死亡的真正原因,所以这一人物是既可悲又可恨。对于郭素娥来说,
张振山是她最爱的人,她疯狂的爱着他,试图通过这个男人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想跟他远走高飞,但是张振山却声称不能“被一个女人缠在裤带上”[1],他对郭素娥说:“像我这样的男人是一个不顶简单的东西,我从里面坏起,从小就坏起,现在不能变好,以后怕当然也不能。”他对郭素娥的爱只是一种身体上的占有,并没有感情可言,最后当他甩出了两张纸币的时候,郭素娥的希望彻底破灭。他的行为致使郭素娥绝望地喊出:“有哪一个能救出一个我这样的女人呀!”[2]当她面对刘寿春和黄毛的迫害时,发出愤怒的、绝望的反抗,她“以一种不可侵犯的尊严的声音叫‘敢动我!’……‘你们是畜牲,你们要遭累延火烧;我被你们害死,你们这批吃人不吐骨头的东西!’她的惨厉的、燃烧的吼叫从小木屋子里扑出来,冲过围在屋前的邻人们的头顶,在黑夜里,在杂木林上回荡。‘好些年我看透了你们,你们不会想到一个女人的日子……她挨不下去……她痛苦……’”[3]最后死在破庙中。作品从郭素娥的出场到她对爱、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再到她被害死,却没有人能站出来帮她,多么可怜的郭素娥,多么可悲的一人。作者通过对郭素娥的悲剧命运的刻画,控诉了野蛮社会对人性令人窒息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