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观经济学的几点质疑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其内容可归纳为六个方面,即消费动机、效用和价值;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厂商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目标。 其核心是市场理论和价格理论,其主要分析方法是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其宣扬的观念是自利观念、商品观念、竞争观念。 从其框架结构看,其设计之精巧,编排之严密,可谓匠心独运。 其方法之巧妙,分析之精深,有如魔术,令人叹为观止。 我等学识浅薄之人,难窥其堂奥,看过之后,如入宝山,空手而还。 不过回头想想,有一些疑点和观点,想不知深浅、不晓进退、不避毁誉,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对市场供求理论的质疑
市场供求理论主要通过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均衡价格等向人们演示和说明了一些基本关系,如需求的价格和数量是反比例关系;供给的价格和数量是正比例关系;均衡价格是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 乍一看,有图有真相,很有道理。 但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有一些疑点:
疑点之一:需求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 需求理论只给出了一个结论,即需求的价格与数量是反比例关系,但没有给出函数关系式。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需求的价格和数量,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 需求理论解释:商品数量越多,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低;或者说,价格越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越多。 按照这一解释,既可以理解为价格是数量的因变量,也可以理解为数量是价格的因变量。 根据需求曲线图来看,它是以数量作为横坐标,价格作为纵坐标。 如果按照一般数学分析的习惯,横坐标一般表示自变量,纵坐标一般表示因变量。 那么,需求曲线说明的是:数量是自变量,价格是因变量,价格是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数量越多,价格越低;数量越少,价格越高。 这就是说,需求的价格是由需求的数量决定的。 这一结论,显然是与关于需求的定义自相矛盾的,也是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错误的。 这样就只剩下另一种解释,即价格是自变量,数量是因变量。 数量是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 价格越低,数量越多;价格越高,数量越少。 也就是说,需求的数量是由价格决定的。
疑点之二:供给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 供给理论也只给出了一个结论,即供给的价格与数量是正比例关系,但没有给出函数关系式。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供给的价格和数量,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供给理论解释:商品数量越多,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越高;或者说,价格越高,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越多。按照这一解释,既可以理解为价格是数量的因变量,也可以
理解为数量是价格的因变量。根据供给曲线图来看,它是以数量作为横坐标,价格作为纵坐标。 如果按照一般数学分析的习惯,横坐标一般表示自变量,纵坐标一般表示因变量。 那么,供给曲线说明的是:数量是自变量,价格是因变量,供给价格是随供给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数量越多,价格越高;数量越少,价格越低。这就是说,供给的价格是由供给的数量决定的。 这一结论, 显然是与关于供给的定义自相矛盾的,也是与现实不相符合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这样也就只剩下另一种解释,即价格是自变量,数量是因变量。 供给的数量是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价格越低,数量越少;价格越高,数量越多。 也就是说,供给的数量是由价格决定的。
疑点之三:供求理论为什么不给出函数关系式呢?供求理论不给出函数关系式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一是让人们不好质疑。不给出函数关系式,价格和供求的关系就是模棱两可的,既可以理解为价格是供求的因变量,也可以理解为供求是价格的因变量,这样,人们就不好意思质疑。二是留有退路。
如果有人提出质疑,他既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也可以说别人理解错了。 三是制象。 不给出函数关系式,让人根据供求曲线图产生错误理解,即价格是由供求数量决定的。这样就掩盖了供求的数量是由价格决定的这一真相。
疑点之四:均衡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供求理论解释均衡价格的定义是: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既没有说明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关系,也没有给出函数关系式,只给出了一个曲线图。让人理解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的结果。 这种设计与前面的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是相呼应的。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都没有明确说明,需求数量或供给数量是由价格决定的,如果明确说明了,就与这里的均衡价格由供求决定发生矛盾, 这就是模棱两可的奥妙所在。从供求价格和供求数量一下变成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感觉有点突然。“均衡”是什么意思?从古典经济理论到现代经济理论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不同的解释。有人解释在均衡状态下,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最大化。 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解释为最大化时的价格和数量,让人有两种误解。 一是错误地认为,均衡价格是市场供求达到最大时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通过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分析,我们知道,供求的数量是由价格决定的。 而价格是由厂商决定的,厂商主要根据自己的收益预期来定价,虽然理论上讲,供求数量的变化可以引起价格的波动, 但这种波动也是厂商根据供求变化所作的调整,价格的波动并不能改变厂商的价格决定权。 况且供求都是有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的,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价格是稳定的。 二是错误地认为,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是
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并且这种需求量和供应量已经达到了最大的饱和状态。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价格决定的,而价格是由厂商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是由厂商决定的。 并且这种需求量和供应量并没有达到最大饱和状态。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需求和供给的定义。 需求的定义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对某种物品或劳务愿意并能够以某种价格购买的数量。 从需求的定义可知,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需求量是由购买意愿和购买力二个因素决定的。 有购买意愿,而没有购买力的需求被排除在外。 因此,均衡数量的需求是有购买力的需求,是愿意接受均衡价格的需求,是只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例如: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需要购买某种商品的消费者有 10 人,其中 5 人有 1 元,3 人有 2 元,2 人有 3 元,且每人只能单独购买。 如果这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 2 元,那么,只有 5 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如果均衡价格提高至 3 元,则只有 2 人的需求得到满足。 而从社会的角度讲,有意愿的需求才是真实的需求量,是最大的需求量。 均衡数量的需求量没有反映市场真实的最大需求量,它反映的是厂商获取利润最大化的需求量。 均衡数量的需求量决定于购买力,购买力决定于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决定于厂商,所以,均衡数量的需求量是由厂商决定的。 供给的定义是:某时某地人们对某种产品愿意并能够以某种价格出售的数量。 从定义可知,供应量是由厂商的意愿和他愿意接受的价格两个因素决定的,而这两个因素都体现了厂商的意志,所以,供应量也是由厂商控制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都不是由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自动调节的,而是由厂商的有形之手灵活控制的。良心发现
二、对厂商理论的质疑
厂商理论是站在厂商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竞争条件下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价格就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均衡价格,厂商自己不能决定,只能接受。 厂商的均衡产量由边际收益线和边际成本线相交点求得\\(即 MR=MC 决定产量\\)。 在垄断和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先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的原则确定均衡产量,再根据需求曲线确定均衡价格。 通过比较不同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成本、产量发现,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成本最低,产量最大。 垄断竞争的价格、成本比完全垄断的价格、成本低。 并由此得出结论:竞争比垄断优越。 表面上看,好像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但进一步分析,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疑点。
疑点之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确定。 首先,完全竞争条件是否存在? 微观经济学对完全竞争设定了五大假设条件,而要满足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除了劳动力市场比较接近外,消费品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全竞争这一前提条件很难满足。 既然前提条件很难满足,所
得结论就难以令人相信。 其次,均衡价格怎么计算? 厂商理论解释,均衡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厂商只能接受。 但市场供求不可能自动计算价格,价格仍然要由厂商根据自己的成本和收益预期进行计算。 只不过厂商在计算时需要考虑其他厂商的竞争情况。 所以,即使假设的竞争条件存在,价格竞争也不是在供求双方之间进行,而是在厂商之间进行。 价格主要由商品供应方—厂商决定。
疑点之二:在垄断和垄断竞争条件下,是先确定产量,还是先确定价格? 厂商理论解释, 先根据 MR=MC 确定均衡产量,再根据需求曲线确定均衡价格。 那这里的边际收益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在价格确定之前,边际收益是不可能计算出来的。 所以,这种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真相应该是完全垄断厂商先根据某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确定销售价格,再根据成本和收益预期确定产量。 当其他竞争者加入时,再根据供求量的变化,调整价格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