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的来源述评
“ 万一 ”的来源是什么呢 ? 柳士镇先生指出 :  “ ‘ 万一 ’来源于 ‘ 万分之一 ’ , 是简缩后的词组形式。”“ 其构词方式虽然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十一 ’ , 但它本身却是东汉时期开始萌发的。
”这一观察无疑是正确的 , 简缩词组 “ 万一 ”到双音词“ 万一 1 ” 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词汇化过程。“ 万分之一 ”是定中式偏正短语 , 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 , 例如 :  (1) 其存人之国也 , 无万分之一。其丧人之国也 , 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
( 《 庄子 · 在宥 》 )大数在前 , 小数在后表示分数的构词方式早在先秦就产生了 , 比较多见的是 “ 十一 ” ( “ 十 ”往往写作 “ 什 ” ) 。
(2) 赵攻燕 , 得上谷三十六县 , 与秦什一。( 《 战国策 · 秦五 》 )
(3) 上必明正道以道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
( 《 礼记 · 燕义 》 )
良心发现董秀芳指出 : “ 殷商时代语言的词汇系统本质上是单音节的 , 复音化的各种构词法萌芽于西周
早期 , 完备于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词的数量增加很大 , 成为汉语复音化迅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双音化的步伐从东汉开始大大加快。
”  因此在 “ 十一 ”构词方式的类推作用和词汇双音化的影响下 , 东汉时期 “ 万分之一 ”便简缩成 “ 万一 ”了。我们对汉代的 14 部重要典籍 i4 作了调查 ,“ 万一 ” 5 见 , 例如 :  (4) 夫欲治之主不世出 , 而可与兴治之臣不万一 , 以万一求不世出 , 此所以千岁不一会也。      ( 《 __子 · 泰族训 》 )  (5) 故君使臣__其能 , 则万一之不失矣 , 王者何以选贤。
( 《 说苑 · 卷一 》 )  (6) 然明不继踵 , 忠不万一者 , 非必愚闇不逮而恶名扬也 , 所以求之非其道尔。
( 《潜夫论 ·卷八 》 )例 (1-6) 中的 “ 万一 ”均指具体可数的“ 人臣 ” , 意义是 “ 万分之一 ” , 即用夸张的手法表示数量上极少 , 此期 “ 万一 ”的用例也仅 5 见 ,表明 “ 万一 ”在东汉时期还是偏正式词组 , 或者说处在由词组向词的过渡阶段。词汇双音化的步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加快 , 受其影响 , “ 万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例大大增加 , 所表示的意义也进一步虚化。我们调查了魏晋南北朝的 12 部重要典籍 ii, “ 万一 ” 62 见 ,  例如 :  (12) 使臣身死有补万一 , 则死之日 , 犹生之年也。
( 《 三国志 · 魏志 · 杨阜传 》 )  (13) 上助陛下 , 下拯黎民 , 各尽其忠 , 拾遗万一。
( 《 三国志 · 吴志 · 陆凯传 》 )  (14) 猥亏__之兵 , 以__万一之利 , 愚臣犹所不安。
( 《 三国志 · 吴志 · 全琮传 》 )  (15) 托命自然之运 , 遣进万一之诚。
( 《 魏书· 高句丽传 》 )  例 (12 - 13) 中的 “ 万一 ”做宾语 , 例  (14- 15) 中的 “ 万一 ”做定语, “ 万一 ”所指的对象  已从具体可数的 “ 人臣 ”变成了 “ 恩泽 ” 、 “ 品质 ”等抽象的事物 , 表示数量上极少的一部分 ,并且该用法在 12 部典籍中的用例达 36 例 , 这表明“ 万一 ”之间的分界取消了 , 已经基本凝固成了一个双音词。“ 万一 ”从数量极少的一部分的基本义进一步  引申为 “ 某事物所占的比例极小 ” , 例如 :  (16) 虽邹衍谈天之辩 , 庄周蜗角之论 , 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 《 后汉书 · 西域传 》 )  (17) 若夫武王数殷纣之衅 , 不能絓其万一。( 《 宋书 · 前废帝纪 》 )  “ 万一 ”的基本义 “ 数量上极少的一部分 ”和引伸义 “ 某事物所占比例极小 ”都隐含有 “ 万分之一 ”的意思 , 虽已凝固成词 , 但词化程度还不高 , 我们把这个阶段记为 “ 万一 ”据我们考察 , “ 万一 1 ”在 《后汉书 》中产生了一个更为抽象的义项 , 即 “可能性极小的意外 ” 。
然而 , 表示 “ 可能性极小的假设 ”的 “ 万一  3 ”早在 《 三国志 》中就产生了。因此 , 我们认为该义项是吸收 “ 万一 3 ”中 “ 可能性极小 ”这一义素而形成的 , 该义项已经不蕴含 “ 万分之一 ”义了 , 词化程度很高 , 我们记为 “ 万一 1b ” , 例如 :  (18) 愿下相工 , 简其可否。如有万一 , 援不朽于黄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