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发现
一、文章的主题及其重要地位
所谓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中心思想。它体现着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是作者对所写事物的基本认识和理解,贯穿于文章的全部内容。在不同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文学作品中称为“中心思想”,有时也叫“主题”,指的是文章表现的主要思想,或流露出的情感和意向。记叙文和说明文叫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议论文的主题一般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提炼好主题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
主题是文章的统帅。清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是说主题是帅,而其他材料、结构、语言等均是“兵”,受“帅”的指挥和调动。
主题的统帅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主题决定材料的取舍提炼。写作之前,要选择材料,选什么材料,舍什么材料,全要由主题决定。按主题需要进行取舍和提炼,材料就
变成典型的、富有生命力、相互联系的、成为表现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主题是安排结构的依据。组织材料的过程,就是结构文章的过程。这里有主次、详略、过渡、照应、层次、段落诸多问题,写作之前,总得有个总体考虑,只有当主题明确了,才能合理布局,合理安排结构,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再次,主题制约文章表达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不同性质的文章主题,其表达方式往往不同。记叙类文章在表达主题时,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方式,而议论文则侧重议论和说明。最后,主题决定文章的遣词造句。语言同文章的主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严格地说,文章的一切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诸如材料、结构、表达等等。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明确、鲜明的主题,无论词汇怎样丰富,也是毫无价值的,甚至以文害“义”。杜牧曾说:“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文愈鄙。”这正是主题与语言辩证关系的极好说明。
二、确定文章主题应遵循的原则
主题的提炼是一个去粗取精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集中、正确、新颖、深刻四个原则。
一是集中,即集中笔墨说明中心问题。要做到集中,首先要一文一意,不搞多个中心。刘
勰在《文心雕龙•镕载》中说:“二意两出,义之骈枝也。”意思是说,文章有两个中心,就会“骈相枝指”,手指上又长出个手指。“意多”必“乱文”,文章就失去了统帅,防止多中心,就要善于删意,使思想高度集中于一点。其次要言必及意,不搞大而空。无论写哪一类文章,一开始,都应接触主体事件,接触中心。不可废话连篇,言不及义。再次不要跑题。陆机《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就是说,一篇文章要提炼出一两句警辟的话来,放在关键的位置上,统贯全篇。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该文的警策之词,实际也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紧扣这个警句,中心十分突出。
二是正确,这是指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因此,在写作时,一要杜绝歪曲事实错误引导。二要防止以偏概全,未经深入调查研究就轻易下结论。由于文章的功能不同,主题的正确性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含义。在记叙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中,一般表现为某种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情感和审美的价值。议论文一般表现为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或体现某种客观的真理。说明文和科学论文一般表现为某种事物的规律或科学的信息。
三是新颖,新颖指的是主题要有新鲜感,能给人以启发。那么,怎样才能作到新颖呢?一
是要善于翻前人已发之意。要深入开掘材料,或者变换角度。峻青的《秋赋》是翻欧阳修的《秋声赋》的范例。同是写秋,欧阳修的《秋声赋》主题是慨叹人生易老,充满了悲凉的情感。峻青的《秋赋》的主题是通过谷物丰收、瓜果香鲜的秋描写,表现出成熟、昌盛和繁荣的喜悦。二是要善于扩前人已发之意。扩是阐述和补充。在前人已言之理或已写之事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或阐述或补充,也可写出新意来。韩愈的《师说》中,从师不计贵贱、长少的观点,实际上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点的深入阐述和发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三是要善于创前人未发之意。就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重点不在写游山的过程,而是写游山时的发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道理,以及“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罕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感受,引申出“做事和做学问均应立志才能探胜”的哲理,颇有新意。
四是深刻,即主题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或比较有预见地体现事物发展趋势,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零碎的表面现象,或轻描淡写,就事论事。主题深刻关键在于作者的见识要精卓,对事物要有深刻的认识能力。对所写事物,能揭示出内部的必然联系,在反映诸多矛盾时,能够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特殊性,深刻的主题常常
寄寓在个性鲜明的事物之中。同志说:“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对有个性、有特的事物深入挖掘,往往能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获得高人一筹的独到见解。
三、提炼文章主题的方法选择
如何才能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呢?文无定法,提炼主题的方法当然很多,很难一一描述。其中最基本的一类叫“卒章显志”法。就是在文章结束时,通过议论抒情来总结全文,并揭示主题,深化中心。它包括“推广法”和“教育法”两种情形。
所谓推广法,即把所叙述的事件与其他事情如学习、社会人生等联系起来,由甲推广到乙,从而达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目的。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就采用了这种结尾方法。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衰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
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读了这段话,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深深的爱恋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作者由对母亲的爱推广到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这是感情的升华,主题的深化。
所谓教育法,即所记事件对作者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帮助;作者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教育,懂得了什么道理,领悟了什么精神。例如,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藤野先生》就采用了这种写法。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过了几十年,作者再回忆藤野先生,这对作者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读了这段文字,我
们不难看出:每当回忆起藤野先生,一想到他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作者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增加了对敌斗争的勇气,增强了信心,化怀念之情为斗争的精神动力,“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提炼文章的主题,深化文章的中心的。
以上两种为最常见的提炼主题的方法。毫无疑问,两种方法都把所记事件所蕴含的意义作了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揭示了主题,深化了中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