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鱼我所欲也》文言文翻译
《鱼我所欲也》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想要的; 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
西(那就是义 );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
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内容讲解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文章包括两段,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分析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先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我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多么不能容忍的事情啊!
第三层(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字本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
而是做不到。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 ,消损)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话无非是说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是天生的,是人人皆有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从这种观点推衍出来的。贤者和愚者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贤者求之,所以得之,于是也就能勿丧耳,愚者舍之,于是失之,也就不再具备这种仁义礼智的美德了。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就是对义的坚持。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可见义是切实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的。
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为什么接受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吗从前宁可死亡都不接受那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一箪食,一豆羹,今天能为了这些而接受万钟吗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还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法的运用,从正反两个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本心就是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