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
知识要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⒊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⒋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⒌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⒍"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⒎"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⒏"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⒐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⒑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⒓"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⒔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⒕第四段的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人皆有是心。导出失其本心。
⒖第二段分两层:①、"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②、继续与前文的舍生取义相照应,用排比句,以"向"与"今"比较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⒗第一段是正面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第二段是反面论证,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⒘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
⒙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⒚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例
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⒛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配套习题:
一.《鱼我所欲也》选自 ,作者是 。本文以 和 作喻,巧妙地回答了“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人人都有所欲,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就要有所取舍,当 与 发生矛盾时,就应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得兼( ) 苟得( ) 恶( ) 患( )
辟 ( ) 由是( ) 勿丧( ) 行道之人( )
蹴 ( ) 不屑( ) 万钟( ) 辩( )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何加( ) 奉 ( ) 得我与( )
乡 (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本心(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不用也?
。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3. 呼尔而与之
。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四. 阅读理解:
1. 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可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
2. 本文开头运用什么修辞和什么手法来引出中心论点?
。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4.最后一句中“是心” 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 “所欲”“所恶”各指哪些事情?
。
6.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7.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
8.第二段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
9.作者赞什么样的人?斥责什么样的人?告诫人们什么?
10.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一. 《孟子·告子上》 鱼 熊掌 生 义 舍生取义
二. 同时得到 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按照这种方法 不丢掉 过路的饥民 用脚践踏 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的俸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侍奉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词 通“向”,从前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这种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三.翻译:
1.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 4.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四.阅读理解: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2. 比喻 类比
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 追求正义、弃恶扬善、甚至可以放弃生命
5. 正义的事业 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6.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但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7. 为了“宫室之美” 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8. 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9. 赞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10. 比喻论证: 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
举例(事实)论证:乞人不受“蹴尔”之食,路人不受“呼之”之食 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性。
对比论证: 鱼和熊掌、生和死、“向”和“今”对比,突出舍什么、取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