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年级   班    学科:语文  第   课时    第 
课题
10.鱼我所欲也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孟子所阐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修改
一、目标导学
1.导入课文。
用孟子的名言导入课文。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出示目标。(课件展示)
    二、自学自研
1.了解作者及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碍,论证严密,雄辩而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的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孟子在本文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3.读准下列字音:
不为苟得也 wéi  为宫室之美为之 wèi  wéi
 所恶莫甚于死者 wù   箪  dān 
 乡  xiàng  羹 gēng  蹴  cù  妾 qiè
4.划节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
  是/亦不可以已乎
5.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段):提出本文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阐述。
第二部分(2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身取利”就是丧失的本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三、利用工具书和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四、重点字词掌握
(一)一词多义
1.与
通“欤”,语气词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   例句:呼尔而与之
2.于
比  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于 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
这种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作法  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4.得
得到,拥有  例句:二者不可得兼
通“德”,感激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为
为了  例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
做   例句: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二)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三)古今异义
1.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四)词类活用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名词作动词 。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六)虚词(之)
助词
行道之人弗受(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宾语提前,这)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不译)
代词
呼尔而与之(他)
人皆有之(指羞恶之心)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指不辨礼义而受之这件事)
(七)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
二、深入研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情。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4.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5.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6.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7.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从孟子的观点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启示:要敏于思考,善于选择,道义比生命更重要
8.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
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三、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2.善用比喻。
3.善用对比。
四、总结提升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五、课堂练习
1、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思想。其义与“本心”相同。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六、拓展提升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1段):提出本文论点,并对论点进行分析、阐述。
第二部分(2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述“舍身取利”就是丧失的本心,进一步深刻论证“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