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阅读的深远意义
“海量阅读”是完全符合科学的语文教学规律的,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也是每一个普通老师都可以推行的,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个方法所唯一需要的,就是老师们的解放思想、大胆实践!
第一、“海量阅读”为青少年适应时代需求做了准备。
“海量阅读”的直接结果,推动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加大,直接促进了学生对汉语的熟悉、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强化了二者之间的“亲和力”!阅读的速度和数量的提高,又反过来加强了汉语的使用,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汉语的深度理解。
林清玄散文精选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而事实上,“
海量阅读”的推行,将轻而易举地兑现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数量和速率要求,为把孩子们培养成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海量阅读”让学生走上“学会学习”的道路。
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导学生将教师的分析当作一块样板,然后让学生跟着实践,当发觉学生的分析有了偏颇,再指出或者引导。即使是指出和引导,也不必非要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不可。一堂卓有成效的课,不但要解决一些疑问,还应该再带给学生更多的“怎么”、“什么”和“为什么”。
不要害怕学生只阅读,会缺少了分析,以至还是想方设法占用阅读时间讲语文课。不要以为学生没有说出来、写出来就是没有分析。任何人阅读任何文章,只要是基本读懂,就必定分析过。只是因为没有外在表现,不易觉察而已。分析理解是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的:口头分析比较慢,笔头分析则慢而有序,但是大脑的分析却可以一闪而过!
第三、“海量阅读”挽救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走上终身学习的道路。
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的仅有30.5%,课外书“魅力”不敌电视节目;
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课外阅读出现重图轻文;阅读“大部头”作品感到吃力等现象。这些令人失望和担忧的现象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危机。有教育专家称,不是学生不愿读,而是学校不让读,即使学校让学生读,可他们哪有“闲工夫”?孩子尤其是高中学生没有时间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们已经被沉重的教科书和堆积如山的教辅书压得气喘吁吁,课外阅读岂能不成为奢求?多少孩子的读书欲望就是这样在学校里被扼杀。
终身学习,是教育的总目标。要博取“众长”,就必须大量“摄入”,谁能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量地“博采”,谁就能够最大量地综合、加工、改造和创造!
“海量阅读”中已经包含了对“博取众长”、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改造创新的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目标将决定学习的可持续性、“终身性”。
第四、“海量阅读”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一本本的书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个丰富的世界,让他们时而在草地上嬉戏玩耍;时而遨游于太空时代;时而和古人促膝长谈;时而走进外国异域的民俗风情……在故事中学生们学习谦虚、友善;学习顽强、乐观;学习坚持不懈,学习……
有了大量的阅读,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积极向上的。海量阅读把我们老师和学生都带入了另一种学习的快乐境界中。
海量阅读的体系设计
我们认为所谓“体系”应该是包括诸如读书时间(课程安排)、阅读书目、检查程序、评价标准、成果展示等等在内的一整套运作模式,这是需要长时间摸索才有可能形成的,现在很难想象出来。我们讨论许久,只能想象出以下一些可能需要去做的方面,但愿能供作参考。
1.昌乐二中是每星期不少于四节课的阅读,并且严格规范:语文课可以上成阅读课,阅读课绝对不许上成语文课。所以也希望学校整体安排本校语文、英语学科每星期不少于三课时的阅读课,不要占用早读、晚自习时间。
2.语文英语老师规定相应阅读篇目,能分清必读、选读,规定一定任务的精读和泛读,最好有读书笔记。
3.昌乐二中是每星期都能安排一次学生主持并参与的“海量阅读成果展示”(或举办读书会)
作为对海量阅读的激励和落实,这点很好但不好操作,根据本校学生情况可行性不大,或许先只在少部分人中进行,让学生说,然后写,写得好的成册。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更丰富些,朗诵会、讲故事、剧本演绎等。
4.为了配合学生读书,严禁各科老师在阅读课之前留任何形式的作业干扰阅读。
5.学生必读篇目(名著、名篇)是必须统一的,这样才有可能跟踪、辅导,包括写读书笔记、成果展示等,如果各看各的,肯定会流于形式,产生游离现象,最终不了了之。昌乐二中学校购买的名著能同时最少满足两个班的阅读课,理由即在此。所以我校如果真想有所成效,也理应如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