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统
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介绍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
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
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风
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
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
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
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
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
年。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
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
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
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
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
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历:我国古
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上元”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民间又称“灯节”。风俗活动: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灯谜。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来历: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
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
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
就把立春叫做“打春”。风俗活动: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上。
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牛打烂,土而
洒在农田。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来历、故事: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
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欲
加封赏,寻至绵山,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风俗活动:不生火、吃寒食、
扫墓。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侯家。”
六、清明节:来历: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
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
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风俗活动:烧纸上坟,踏青,开展体育活动。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来历: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
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
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风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来历: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阴历七月七日在天河
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
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风俗活动:妇女比赛针线活。诗句:五
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
多。”
九、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
的象征。来历: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的日期写在
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
流传开来。风俗活动:晚上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赏月,吃月饼。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
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
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阴历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来历、故事:相传东汉时费长房对汝南人桓影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袋,内装
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
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袋、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
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风俗活动:做茱萸袋、吃重阳糕、
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冬至节。来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
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
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风俗活动:北方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则有
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来
历: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的得道成佛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风俗活动:喝腊八粥,祭祖敬神,胭脂腊八蒜。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
二锅。”
2、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门类和演技均自
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
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
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众所喜欢,
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
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
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彩数
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
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
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
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7.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做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
种独具地方特的艺术品。制作花馍,和面、蒸馍的火候都有讲究,只有那些技术高超的人
才能蒸出形状好、不变形的花馍。
8.仿秦兵马俑
随着秦兵马俑的发掘与展出,秦兵马俑复制品也日渐成为中外游客理想的纪念品和礼
品。其造型逼真,品种适宜于艺术馆、博物馆等陈列,也可供家庭陈设、装饰、馈赠亲友。
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陕西,遍迹世界。
9.仿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是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土的两件大型彩绘铜车马,工艺
精湛,造型生动。仿秦铜车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乱真,既满足了中外游人的购物需求,
又充实了我国工艺美术品宝库。
10.唐三彩陶
是在汉代单釉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品种,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层无釉,在用黄,绿,青等加以装饰,烧制而成,彩鲜丽,光泽柔和,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俑,实属三彩之冠.
11.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以造型优美、彩艳丽、生动逼真而享誉海内外。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
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会制陶手艺。落户为农后,他们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物,久
而久之,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繁盛,成为陕西重要的旅游纪念品。
12.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
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
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
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
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
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13.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
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D?D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14.面花
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
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面塑人物主要反映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
术,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所塑人物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其
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西厢”、“雪城”等等。
15.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
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
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
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
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
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
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
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
16.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
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
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安塞剪纸
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
献。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
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
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
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
17.长安国际书法年会
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是由陕西省旅游局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汉字书法
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从周甲骨至秦篆,从汉隶到唐楷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长安(今
西安)既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的地方,又是保存历代书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
“书法之乡”。1986年,试办第一届年会时,曾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书法名流前来参加献艺,
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举办。届时,海内外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
将云集古城,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结识朋友,并进行参观游览年会主要内容有:大型仿唐
代雁塔题名仪式;历代名人墨迹展览;中外书法家笔会;优质文房四宝展销;书法理论研讨
会,参观碑林、石门十三品活动等。
18.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
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
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进行介绍。安塞农民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
地利、菲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
19.西安古文化艺术节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是西安市举办的一项大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金
秋九月在城区举办一次,与西安国际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同时开幕,历时7天,好戏连台,
异彩纷呈,1998年改为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暨旅游节。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
族精神,促进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并以此为契机,带动陕西国内外经济技术
合作,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古文化艺术节荟萃了陕西民间艺术精华,世上内容丰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精彩节目和活
动项目有:
宫廷仪仗锣鼓——各种锣鼓响声震天,八面威风;各种造型的芯子、高跷、旱船、竹马、耍
狮、舞龙、奇险玄妙,各领风骚。
大型宫廷焰火——包括起火、花筒、药火、星筒、纸炮5个品种,以低空杆为主,配以空中
盘火和高空礼花,上下交相辉映,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