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6期V ol.34No.6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学习的态度2014年6月20日
Jun.202014
253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4.06.122
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习适应性亦称学习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身心状况,主动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追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
关键时期,其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决定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学习动力,并最终制约其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而,探索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存在的问题,揭示引发学习适应困难的原因,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整体情况
笔者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教授等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量表(简称AAT),对我校1—2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量,结果显示:约占总人数40%的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水平,良好和优秀的等级分别占约30%和7%,其余大约23%的学生存在学习适应问题,其中约6%的学生有明显的适应障碍。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应引起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有部分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但其适应性各因素发展并不均衡,个别因素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独立性和毅力的发展普遍较差。这同样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重视和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改善和提高学习适应性,以达到防治学业不良的目的。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各因素发展情况
前已述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整体发展情况良好,约77%的学生处在中等水平以上,但其适应性各因素发展并不均衡。为进一步揭示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具体状况,我们对其各因素发展进行深入考量。结果发现,低年级小学生在AAT测验5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家庭环境(约33%)>学校环境(约30%)>独立性和毅力(约24%)>听课方法(约19%)>学习态度(约14%)。显而易见,学生除“学习态度”和“听课方法”两方面发展较好外,其他3个因素上均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适应困难,特别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比较严重。由此可见,对环境的不适应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较为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学习适应性整体测量结果显示,男生的不良检出率约为29%,女生约为17%,二者相差约12个百分点,呈显著性差异。这与已有相关研究(白晋荣,2002;戴育红,1997;等)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各因素分测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表明,虽然男生各项目不良检出率均高于女生,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程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从总体上看,男生明显低于女生,男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检出率的比例值得关注,特别是小学生对学习环境的不适
应更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以下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和性别特征几方面对引发以上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以便为采取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学校环境的影响
毋庸讳言,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已持续20多年,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也已近13年,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学校教育领域违反儿童天性、压抑儿童个性的现象依然普遍存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原因
刘曼曼
(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学习适应性亦即学习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身心状况,主动适应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测量结果表明,接近30%低年级小学生存在学习适应问题,约6%的学生有明显的适应障碍;低年级小学生在AAT测验5个内容量表上的不良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听课方法>学习态度,其中“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两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比较严重;男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以上结果与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和性别差异密切相关。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适应;学校环境;家庭教育;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4)06-0253-02
收稿日期:2014-06-18
作者简介:刘曼曼(1962—),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向:学校管理,新课程改革。
在,学校还远远不是儿童生活的乐土、成长的乐园。具体表现为: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尚没有深入人心,曲解教育、异化学生、埋没人才的现象还相当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的转型,制约着培养人才的效率和质量。课程目标过分关注知识授受,漠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与养成,学生的生命活力受到窒息,创造潜力难以表现和发挥,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学校难以培养精神充实、心理健康、个性和谐、身体强健的合格的全人。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本位,学科过多且缺乏整合,活动课少且流于形式,针对学生个别差异、照顾学生特别兴趣的选修课得不到应有重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难以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教学内容过多关注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与学生的经验系统脱节,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脱钩,与社会生活实际脱离,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忽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忽视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合理梯度的构建,过于强调硬性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靠大
量时间、精力的投入提高学业成绩,造成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学习动机衰减,厌学厌师厌校情绪滋生蔓延,严重挫伤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选功能,注重终结性评价,忽略发展性评价;注重知识技能的考核,忽视能力情感态度的考察;注重一般性考试,忽视差异化考评。凡此种种,必将消解学生学习的动力,压抑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综上,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面临着态度观念、学习内容、方式方法、技能能力的陡变,若学校不能科学设计、适当引导,必将严重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力,短时间内引发学生的厌学厌校情绪,影响小学生后续的成长发展。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生活最为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对儿童各方面的素质都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学习模仿的直接楷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影响更加直接而深刻。然而,现代快节奏、强竞争的社会背景下,家长一方面要全力应对生活、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饱受家庭教育方法的困惑。受社会大环境和传统思想的约束,多数家长为名利所困,片面且不切实际地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入学前的知识、态度、能力准备不到位,导致儿童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
对家长的调查表明,家庭的入学准备教育差强人意:重视对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家长不足三成,
内容也往往局限于让孩子粗略了解一些学校的基本情况、校纪校规和应有的学习态度等;超过40%的家长只是偶尔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还有近三成的家长基本不多孩子进行入学教育,他们的看法是,只要为儿童准备好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具,告诉孩不要贪玩、好好学习就足够了。绝大多数家长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分数和名次,
至于学习的过程、态度以及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交往情况,很多家长不怎么过问。访谈调查发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盲目攀高、攀比,造成儿童极大的心理压力。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过于溺爱,包办太多,造成孩子自私、人性、怯懦等诸多不良性格,多数独生子女不懂关心他人,不会与人合作,劳动观念淡薄,动手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难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三)性别特征及相应教育方式的影响
如前所述,男生学习适应不良的检出率明显高出女生。究其原因,虽不能否认先天因素的影响,实质上还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引导使然。从身心成长发育的角度分析,一般而言,男孩读写能力的发展要比女孩晚一些,但学校教育既没有对这种性别差异给予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入小学后,男女同学根据统一的要求在相同的时间按同样的节奏学习相同的内容,加之小学阶段女教师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难免出现“阴盛阳衰”的情况,这也是小学阶段男孩学习成绩普遍不如女
孩、部分男孩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现行教育模式忽视了性别差异、导致了“男生危机”。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所谈到的,学校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现行小学课程中动手创造、实践活动严重不足,使得男生的天性难以施展发挥;而女生身心成熟早于男生,在人格特征上相对内敛文静,更容易适应组织有序、节奏紧凑的学校生活。整体而言,“循规蹈矩”是小学对学生的普遍期望和共同要求,加上对读写算这些基本技能的统一而又严格的要求,使得女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男生则困难重重、苦不堪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并顾及男女生之间的的性别差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节奏等方面区别对待、扬长避短,尽量弱化乃至消除性别因素学生学习适应性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涂芳.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徐速.313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04.
[3]戴育红.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1997,(1):21.
[4]白晋荣,等.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77.
[5]聂衍刚,刘毅.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66.
[6]田澜,肖方明,陶文萍.关于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2,(2):42.
(责任编辑:陆水东)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