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中作者母亲情感变化浅析
作者史铁生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不到工作,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与地坛》就写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
文中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大致如下: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并不理解母亲,因为对生活绝望,所以对母亲的爱也混沌不知,甚至厌烦,并且给母亲带来很大的痛苦。在母亲逝世后,自己功成名就,但却没有能够让母亲看到,自己深感遗憾,在悔恨中作者开始去理解母亲的痛苦。子欲养而亲不待,看着地坛树木,思考人生,感悟生死,看淡得失。看似平淡记录,其实很沉重;似乎很沉重,让人畏惧生离死别,但又透着对生死的看淡。逐渐地,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理解一个母亲的角定位。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母亲的“活法”,其实解答了作者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
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母亲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