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
———怀念母亲和她高贵的灵魂
教育二系初等教育2009级1班
学生:马雪梅指导教师:杨应
摘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当今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这样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也会细致的去品味母亲伟大的形象和高贵的灵魂。因此,本文就从各个方面来剖析了母亲的伟大形象,也从这些伟大形象当中表达出了伟大的母爱。的确,母爱是沉甸甸的,母爱是浑厚的。我们沐浴着母爱的的光辉成长着、历练着。但却很少关注这背后的母亲,更别说母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心酸了。本文也旨在告诫年轻一代子女要在父母都健在的时候多多尽孝道,关爱他们多一点,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配得上“子女”这个名词。
关键词:伟大形象高贵灵魂母爱尽孝
Abstract:"The tree wants to remain quiet while the wind blows, the son wants his parents, not waiting," In today's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society, this situation has already common. In reflection, we will be careful to taste the great mother's image and noble soul.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ame from th
e analysis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 great image of her mother, also from the great image of them have expressed a great maternal love. Indeed, maternal love is heavy, maternal love is sounding. We bathed in the glorious growth of the motherly love, life experiences with. But little attention to this behind the mother, not to mention those behind her mother's sad the unknown. This article aims to warn young children of parents living in a time when lots of filial love them more, perhaps the only way to fit the bill "child" in this term.
Key words: great image of the noble soul of maternal filial
浅析《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
———怀念母亲和她高贵的灵魂前言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再读史铁生,我有一种背脊发冷,心头发热的感觉,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朴实沉勇、聪慧、坚忍的伟大母亲。
《我与地坛》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母爱的光辉,犹如冬天的太阳,穿透阴霾破空而来,照亮我们人生的希望;《我与地坛》字里行间又充斥着一种思想的力量,犹如黎明的颂歌,扫荡黑暗,欢呼光明,激活我们沉睡的梦想。母亲,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以她的苦难和智慧,以她的刚强和至爱,
为史铁生,也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悲壮而辉煌的生命之歌!母亲是史铁生心中永恒的结,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结。我们读史铁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在很多篇目中都提到他49岁遽然离开的母亲,在这位长期用轮椅丈量土地的作家心目当中,“母亲”是他念念不忘的一个字眼,母亲是他的一切,没有了母亲,他就失去了一切。
一、初读《我与地坛》之感
史铁生初中毕业后曾到陕北延安插过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成为一位著述颇丰的青年小说家。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作品写到了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又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他的散文被散文界公认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我与地坛》是其最优秀的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共七章,一万三千多字,作家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疾以后的心路历程,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全文第二章只有五分之一偏多的篇幅叙述母子深情、言少却精、纸短情长,全文用笔最工最重恰恰就在这五分之一,尤为感人。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作者心灵、引导作者参悟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作者用她那细腻的语言生动地刻画出了过早去世、
无私而又崇高的伟大母亲形象。
二、母亲的形象剖析
(一)深明大义的宽容形象
1、理解儿子,自己隐忍.
母爱总是悄无声息地流进作者的视野,又悄无声息地淡出。儿子正值壮年,忽然残废了双腿,心神全都散了,精神低落到了极点。这一切母亲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母亲很想劝他,让他想开些振作些,可她又不忍心再惊动儿子的心。她好怕那一点点的惊动,也会刺伤儿子脆弱的心。儿子已经够苦了,不能再让他受到伤害。于是很多事母亲很想问而又犹犹豫豫地终于不敢问,相反劝儿子多出去走走,母亲为儿子想得够周到了。可以说,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永远地都爱着并呵护着她们的子女。
2、担心儿子,自我解脱.
有一个细节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看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而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了多久还要多久。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决意不喊她,但这决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数十年后,作者为之后悔不已,或许那天一回家就已经后悔了。史铁生的固执引发的是母亲无尽的焦虑、担心,为母亲的心头再加一
道阴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悟透了也想通了,就忍不住告诫天下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和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已经来不及了。”最后那一句说得尤为凄婉。母子情并没有因母亲的离去而淡化,反而表现得更鲜明、更突出。平凡智慧的母亲一直默默为儿子承受加倍的痛苦,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替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地祈祷。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字里行间蔓延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
3、容让儿子,自承痛苦.
母亲一方面忧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又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直到母亲去世很久作者才想到,当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不知给母亲出了怎样一个难题。她不是那种只会疼爱儿子而又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儿子心中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他出去走走,知道他要是老呆在家里情况会更糟,可她又担心他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胡思乱想。那时,作者的心情坏到了极点,经常
是发了疯似的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也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她也知道该给儿子一点独处的时间,每次史铁生要动身时,母亲便无言地帮他准备,帮助他上了轮椅车,看着他摇车拐出小院。他离家去地坛独处,母亲会是什么心境,当年他不曾想过。如果说,地坛进入的是作者的大脑,地坛承载的是作者的躯壳,那么,母爱进入的是作者的心,母爱溶入的是作者的灵魂。
(二)忍辱负重的坚韧形象
1、凝固的感人雕塑.
虽然作者接受了人生的事实,可还没有寻到人生的方式,不知道该如何抵抗命运。这时候,他的母亲出现了,是母亲的深情,牵引着作者走了出来。“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那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式,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个墙角,对于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应。”母爱沉沉,凝固于静,凝固于母亲的守望中。至爱无声,至爱无形,这个直觉造型完全可以和《背影》中的相媲美。
2、不懈的四处奔走.
21岁残疾的儿子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她一趟趟跑劳动局给儿子工作,去求人,结果一次次怀着失望而归。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到处
大夫,打听偏方,为了这根本治不好的病,她做着不懈的努力。母亲默默地承受了这些,她总是变着法儿的让儿子快乐。“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也行”;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3、激烈的内心斗争.
这条走向幸福的路,到底在何方?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是否能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当腿无法再行走的时候,轮椅载着作者去古园参透了死的玄机;当心无法再走的时候,母亲让他的心从轮椅上站了起来。母爱无言,是母亲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抚平了儿子遭受的巨大创伤,让儿子焕发了新生,增强了活下去而且要活出个样子的勇气。
(三)体贴入微的关怀形象
1、对儿子朴素的希望.
曾经,史铁生想用纸和笔闯出一条路,来宽慰母亲使她快乐,让别人羡慕他的母亲几乎成了作者写作的最大愿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之下,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母亲离开人世之后,经过
了长长的思索,作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至于怎么做才是母亲所想的,作者不停地思考。其实母亲的希望再简单不过:只要儿子在,过得快乐,比自己幸福比自己活得更好,她就心满意足了。
母亲与我2、对儿子悉心的照料
母亲放心不下残疾的儿子,整日里四处张望,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像守候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生怕他一不小心跌倒似的。好多时候,母亲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作者的动静。当他发疯似地摔打东西时,母亲并没有嗔怪他、阻止他。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如能减轻儿子的苦痛,母亲甘愿儿子把那些东西摔打在自己身上、心上。母亲千方百计地讨好儿子,千方百计地使儿子好受、快乐;母亲的心却在滴血。长期的苦楚、劳累使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她走时,一定还在惦念着她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