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古诗(15篇)
关于读书的古诗1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于谦,这个中国历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意为诗,而又成为卓然自立的诗人,这与他的勤奋读书不无关系。这首七律从多方面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吟咏读书的诗作,在古典文学中每见。但若借助于联想,自然流露真情,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这就需要诗人另辟蹊径。善读书者对书总有缘分,诗的首联就从这里落笔。但诗人写法奇特,他不是借助于铺排和渲染,而是把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交。“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个“每”字,极力写出与书须臾不可离的深厚缘分,朝朝夕夕,寝食起卧,相伴相随,忧乐与共。那怕是:赋诗畅饮,弹琴论政,对床夜话,倾吐真情,总是如此。这里以“多情”与“相亲”,赋予书卷人格化,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笔势活泼而多趣,把诗题具体、形象化了。
    中间两联,具体铺叙与“书卷”“相亲”。诗人感受奇特,与一般人习常的体会和感受不同,而是向深处挖掘,从思想、精神诸方面,进行艺术概括,赋予新意。先用夸张的手法以一眼“直下”三千字,说读书速度之快,兴趣之浓。以胸中无尘,形容诗人全副心神沉入书海,以此淘滤心志,净化灵魂,道出了诗人书山攀登中的深切体会,非个中人难以道此。这是诗人胸襟的袒露。诗人常称:“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冰霜历尽心不移”(《北风吹》)。这种人格的追求,正是古代文化长期涵养的结果。在表达方式上,诗人极力避开抽象的概括,采用形象描述的手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高度浓缩的画面,令人咀嚼玩味。“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诗意,对
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境界,作了生动描述。这里前后两句,互为因果,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而光景日新的境界,只属于那些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有志之士。诗人笔下的“书卷”,犹如汩汩“活水源流”,喷涌不止,翻滚不息,随处流淌,任你汲取,给人力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诗人笔下的'“书卷”,又犹如轻拂的东风,使花红柳绿,风景日新。这两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丰富了诗的内涵。
    末联笔势轻转,对“金鞍玉勒寻芳客”者,微加嘲讽。在他看来,服饰华贵的纨袴公子,衣冠楚楚,内心空虚,整日寻花问柳,留连光景,无所事事,哪能领略诗人书房情趣。反衬出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与首句的“相亲”遥相呼应。
    本作由“观书”而生发,但诗人笔势并未停留在手不释卷、废寝忘餐之类的泛泛叙述上。而是纵横诗笔,发挥奇想,巧妙运用比喻、拟人诸手法,将自己与书卷“相亲”之情缕缕道出,真实地记述了其读书过程中的种种心态,写来激情微露,形神俱出,使抽象的内在感情具体化,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创作个性。
    关于读书的古诗2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诗》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诗》
    5、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6、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7、全部读书时光励志童年梦想青春
    8、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欧阳修《画地学书》
    9、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10、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刘昚虚《阙题》
    11、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孟郊《劝学》
    12、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陆游《读书》
    13、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
    14、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清明》
    15、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6、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关于读书的古诗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为教育儿子子聿而写的一首短诗。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是读书学习的经验总结,因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诗的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不偷懒,不懈怠,用上了全副心血与精力,从少壮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刻苦研读,下足了工夫,所以到老年时在学业上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离开了踏踏实实的潜心追求,离开了青年时代的日积月累的.努力,要想得到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诗人指出了“少壮工夫”的重要。正如俗语所说:“补漏趁天晴,学习趁年轻。”珍惜青春年华,打好学业基础,以求老来有成,这是古人做学问的一条宝贵经验,它对人们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诗的后两句是讲学习的另一种重要规律,就是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虽然书本的知识是重要的,必需认真学习掌握。但是光从书本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诗人切身感受之后对晚辈提出的谆谆告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只能得到一些肤浅和皮毛的东西;要求“深”求“实”,获取全面的有用的知识,还要亲身去做,只有得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深化,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结句果断有力,不容含糊。诗人以决绝的语气强调了“躬行”的重要,这无疑是指导青年读书的正确途径。
    陆游的这首教子诗富有高度哲理性,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这两条读书的重要规律,给予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
    关于读书的古诗4
    《阿宝》蒲松龄有:“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而大思想家朱熹认为是:“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到清朝,戴震有:“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东原先生年谱》
    苦读者成才苦学者成名。——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吴国化名言》。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是画家郑板桥的名句。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关于路的诗句
    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 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一眼 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清 童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明代学者)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