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沙井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恩佐齐达内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 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 1 周弼的诗的是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 的心境。周诗写的是 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①汉江:即汉水。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客户管理方案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古诗词鉴赏。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手脱皮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东莞理工学院网上办事大厅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里,飞鸟一地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山花怎样的特点?
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请就此作赏析。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 颔联抓住了”“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 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醉人的景象。
D.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10.诗歌赏析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释】蘼芜:香草名。
1)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2 结合全诗,说说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螺川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棹(zhào):船桨。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
2景中有情企业公益活动有哪些”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老母
·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注释】搴(qiān)帷(wéi):掀起门帘出门。河梁:桥,替代送别地。惨惨:幽暗无光。
1白发愁看泪眼枯一句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母亲的担忧(用诗句中的字填空)。
2)有学者评价此诗说字字沉痛,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诗的三四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3.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况乃:何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5.钱塘湖春行赏析古诗词鉴赏。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16.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1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所作,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之情。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