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畏生命医学之根
医学要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自然。医学观照人的生命境遇,从人的生老病死中洞察人性的渴望和期盼,从而带着一份关爱贴近生命,医学始终注视着生命本身,通过疾病认识生命的本质,它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其本然态度是如实而真诚地发现生命的真实,如《庄子·应帝王》中所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医者的本怀亦如一面澄澈的镜子,体察患者的疾痛,而给予人性的关怀和帮助。医学并非万能,可正是其自身的局限性让其认识到如何真正学会关怀的态度。敬畏生命,这是医学最根本的尊重,是对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肯定。医学的眼中没有“有病”和“无病”之分,它看到的应是“需要医学帮助的人”,活生生的人。
医学彰显仁爱之美和至善至美。医学是一门学问,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治病救人,更应该注重自然中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和和谐生态。医学之道即自然之道。任何的割裂或刻意区分都是违背医学本身的规律的。
现代医学具有两个鲜明的属性:科学和人文。科学赋予医学理性冷静的思考,人文赋予医学
人性的温暖和关怀,二者在辩证中实现着现代医学对生命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医学之“善”即是人性深处的“良知”,医学的终极关怀也就是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致良知”,不仅治病,更是在治病的过程中,真正彰显人性良知的纯善与美好。
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医学亦然。迷失的现代医学同样需要不断叩问自己,纠察自己,需要时时不忘敬畏生命的初心。
现代医学技术高度发达,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片面和偏执的窘境,科学和人文之间出现了断裂和隔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关怀之间逐渐疏离,医患之间很少有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被各种各样的检验报告所代替,数据化的检验报告成为人的生命指数的“真实发言人”。
病人只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躺在先进的仪器设备上,接受流水线式的检查,整个过程是一种“无言的等待”或者是“单向性的命令指示”,一切都是如此地“快捷和方便”,唯独缺失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温存与关怀”。
科学与人文的断裂,造成了整体医学的傲慢与偏执,使得医生本身的情感价值也在流失和
稀缺,医生的心志状态变得“沙漠化”,病人也在一种惶恐与无措中感受到孤独和迷茫,医患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和解离。现代医学发展暴露出的“去人性化”和“碎片化”处境不得不让人感到堪忧。迷失的现代医学需要呼唤那颗赤诚初心的回归:敬畏生命。
未来医学的发展将注重整体观念和系统认知,设法弥补科学与人文之间造成的断裂,避免医学研究上的偏颇和激进,关爱生命防止过度诊断和过度。以全息、全观和全程的“三全”思维恢复医学本身的自然维度。
全息思维:生命是一个多维度的自组织系统,具有身心灵不同进阶的生命能级。
医学是对生命的关照,以全息思维透视医学本身,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医学只强调对身体疾病的诊断和,同时也需要在心理层面对病人施以关怀和帮助,在心灵的呵护上,也需要启迪病人在面对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审视自身的生命意义,从疾病的痛苦体验中发掘生命的目的。全息思维下的医学是生命身心灵的统一。
全程思维:医学对待疾病需要追本溯源,从时间维度认识疾病的来龙去脉,对疾病有一个历史性的认知视野,这才能够对生命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一个全程性的保障,避免了仅仅从当下的症状层面把握疾病的特点。
全程思维是时间维度的辩证思维,能够深化对疾病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症状的表面现象,而是从现象挖掘疾病的本质。
全观思维:传统医学受科学思维的影响,是一种还原论和因果线性分析的思维,这造成了对生命本身的肢解和分割,把疾病抽离出身体,把身体器官剥离到“手术台下”,这种冰冷的医学态度势必造成人性的大面积流失,医学变成“恐怖”的场景记忆。
而全观思维下的医学影像是一种立体式的诊疗和观察,注重整个医学发展链条的有机配合,从医学理论研究到医学技术的更新提升,再到具体的临床医学实践,医院的环境设置,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最后是医患之间的具体沟通和诊治,所有的空间要素优化配置,有机整合,不再造成一种流程断裂带来的人性疏忽和转化沟壑。
医学的灵魂在医生的身体中。医生通过自身的医学实践彰显着医学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可以说,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医生不断提高自身医学技能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医生高超的技术为病人的生命健康保健护航,但医生不是单纯的“技术工匠”,他面对的是人,不是冷冰冰的“物”,所以,某种意义上说,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生命温暖另一个生命的爱的传递。
对于医生的自身修养,不仅要不断精进医学技术,还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素养是一个医生自身的“软实力”,通过阅读一些所谓的“无用的书籍”来获得专业知识领域之外的启发,培养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自身对生命的深刻认知和情感的体验。
一个好的医生就是一个出的阅读者,不仅是医学的读者,也是哲学的读者,人性的读者,生命的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修炼自身的医德,真正提升医者的职业洞察、职业智慧、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从而拥有克己、利人、同情和正直的医者风范。真正的医者,不仅秉承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是一个富于生命关怀的人文学者。
伟大的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在《生活之道》这本书中说到:“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和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如此深刻的警醒,早已不是预见,而是已经成为医学的现实。
鉴于此,我们需要追问,医学到底是什么?我们看到的表象或许是对疾病的诊治和症状的观察,但其背后呢?真正传递的却是人类善良情感的表达和抒发,是对生存困境的支持与帮助,是对陷入生命孤独与恐慌之中的理解和关怀,最后成为一种普世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参照,这一切是对生命的敬畏,唯有敬畏才能化释现代医学科技与人文断裂导致的偏执与
狂躁。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先生说过:“病人是医生真心的老师,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一个病人走进诊室,医生面对的将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生命主体,医生不是把自己伪装在理论的包裹中,隔着现代化的技术仪器对待病人,而是一种完全敞开的生命姿态,接纳当下这个生命主体的遭遇,然后以自身的专业知识给出建议。这个过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唯有敬畏才能培养真正的专业态度,唯有敬畏才能契合医学的初心。